
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施工技术指南(正文).pdf
31页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1 1 总则1.0.1 为保证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工程质量,使桥面具有密水、平整、抗滑、抗疲劳及耐久性好等良好性能,特制定本指南1.0.2 本指南仅适用于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工程1.0.3 本指南规定了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的桥面处理、防水粘结体系、防排水体系及铺装层的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检查验收的方法与标准1.0.4 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指南外,未提及部分以招标文件和现行交通部行业技术标准为准: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 052-2000 ) 、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等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2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桥面铺装Bridge Deck Pavement 根据铺装层的功能要求,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主要由防水体系、多功能层、承重层和磨耗层组成2.1.2 防水体系Waterproofing System 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兼有防水、粘结等多重作用,保证柔性沥青铺装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之间的复合受力,主要由底涂层、 防水粘结层、保护层三部分组成。
2.1.3 粘接层Bonding Layer在相邻层间起粘接作用的层次,需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由改性乳化沥青、改性沥青材料组成2.1.4 承重层Supporting Course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中承受荷载作用的主体结构位于防水体系上方, 降低铺装层内部剪应力分布, 减轻层底抗剪切负担的层位, 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能、 密水性能及良好的施工可操作性,不易离析, 易压实可采用 SMA沥青混合料或密级配沥青混合料2.1.5 磨耗层Wearing Course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的表面功能层,直接与汽车轮胎及大气接触的层位,具有均匀的粗糙纹理,为车辆提供良好的表面服务特性,为可置换层,便于运营期间的养护2.1.6 AFC-13 Anti-fatigue AC-13抗疲劳型 AC-13 , 针对铺面使用特性特别设计的一种抗疲劳性能好且施工方便的沥青混合料, 该层属于既满足结构功能性要求,又兼有良好的力学特性的多功能层,主要具有以下作用:1.避免下层防水粘结层施工时被刺破,与防水粘结层接触面积大,与上层混合料呈嵌入式联结,层间抗拉及抗剪强度有提高;2.调节原桥面高差、表面不平整及局部缺陷,施工时容易压实,不易离析,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3 有利于改善铺装层平整度;3.具有较强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低温抗开裂,中温抗疲劳及变形协调性能好,具有较好的密水作用, 抗水损害能力增强, 有利于阻断铺面表层开裂后表面水的下渗通道,避免水分对层间的进一步破坏。
2.2 符号A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分为粗型和细型两大类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4 3 结构设计3.1 一般规定3.1.1 本指南采用典型结构方法进行铺装结构设计3.1.2 工程实施前应完成桥面铺装使用条件调查及铺装层受力分析,并通过防水材料及防水体系性能检验、 铺装材料及其混合料性能检验和铺装层结构稳定性检验(主要是层间联结等) ,确定所用材料和铺装结构对桥梁结构的工程适用性后,方能进入工程应用阶段3.2 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层典型结构3.2.1 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采用如下设计:4cm AC-13+ 6cm AC-20+5cm 抗疲劳型 AFC-13+热聚物改性沥青 &预拌碎石,典型结构如图3.2.1,沥青层间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层4cmAC -13 6cm AC -20 桥面混凝土结构热聚合物改性沥青 & 预拌碎石5cmAFC-13 图 3.2.1 1.桥面板采用凿毛或抛丸法处理,粗糙度控制指标为0.4mm~0.8mm. 2.处理后的桥面上洒布热SBS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洒布量为1.5 ± 0.2L/m23.3~5‰沥青含量预拌碎石( 5~10mm):撒布量为 5~7m3 /Km2。
4.防水粘结层上方铺设5cm AFC-13 沥青混合料,目前我国没有有关疲劳层混合料的相关技术标准, 与磨耗层用常规AC-13混合料不同,此混合料是山东交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5 通所在借鉴美国国家沥青技术中心(NCAT )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国规范中AC-13F级配特点,针对铺面使用特性特别设计的一种抗疲劳性能好且施工方便的沥青混合料,采用石灰岩集料, 考虑其所处层位及功能要求,为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与高温性能,胶结料应采用高剂量SBS改性沥青或复合改性硬质沥青5.下铺装层采用 6cm 改性沥青 AC-20,石灰岩集料、 胶结料和普通 SBS改性沥青6. 表面磨耗层采用 4cm 改性沥青 AC-13,玄武岩集料和普通SBS改性沥青做胶结料7.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洒布量为0.3~0.6L/m28.引道部分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采用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3.3 边缘构造与排水3.3.1 边缘带与铺装层的接缝处应采用热熔沥青、贴缝条或专用封缝料进行封缝防水处理3.3.2 封缝防水处理工艺可在铺装层施工前采用涂刷、填充或灌缝方式进行。
3.3.3 铺装层边缘带与路缘、护栏、雨水井等构造物接触部位,应进行专门边缘接缝、排水体系设置,在下面层摊铺碾压后,设置纵向盲沟,沟槽宽度为20cm,并每隔一定长度设置竖向雨水井,尽量避免设置横向的泄水孔, 渗水沟可采用多孔性水泥混凝土或单粒径碎石3.3.4 盲沟的设置及泄水孔改造应在下面层施工过程中完成,上铺装层与盲沟处同步进行压实3.3.5 桥面施工过程中假缝及微量缝位置,首先对裂缝进行处理,露出新鲜水泥混凝土面,混凝土表面涂刷热沥青或接缝胶带,灌注沥青胶砂后夯实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6 4 材料4.1 一般规定4.1.1 设计单位在进行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设计时,应对拟选定的各种材料进行系统的材料性能试验、 施工工艺检验以及结构组合体系的稳定性能试验,以验证所选材料对桥面铺装施工工艺的适应性、所组成的结构型式是否符合桥面铺装的使用要求等4.1.2 对于防水粘结层用SBS 改性沥青、 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用 SBS 改性沥青胶结料、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用复合改性硬质沥青、集料等需按本指南的第4 章 “材料” 中各节所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试验检验,以验证沥青及其混合料与防水层 (粘接层)材料所组成的结构型式是否符合桥面铺装的使用要求。
4.2 防水粘结层用材料4.2.1 热沥青 +预拌碎石组成的防水粘结层:由具有良好粘结作用的SBS 改性沥青通过专用洒布设备按照规定洒布量进行热洒布施工,防水粘结层施工完毕后,立即撒布一层5~10mm 单一粒径经过 3~5‰沥青预拌的碎石 SBS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表 4.6.2 中Ⅰ-D标准,其试验方法应符合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的规定4.2.2 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沥青混合料铺装层之间的粘结采用胶乳与乳化沥青相结合或对成品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乳化后生产的改性乳化沥青,其性能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4.7 条要求,如表 4.2.2表 4.2.2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要求 试验方法 PCR 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 粒子电荷—阳离子( +)T0653 筛上剩余量( 1.18mm)% ≤0.1T0652 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7 粘度恩格拉粘度E25 —1~10T0622 沥青标准粘度C25,3 s 8~25T0621 蒸发残留的含量% ≥5 0 T0651 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25℃,100g,5s) 0.1mm 40~120 T0604 延度 (5℃,5cm/min) cm ≥20T0605 软化点 (环球法 ) ℃≥5 0 T0606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 97.5 T0607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 T0654 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 1 T0655 5d,不大于% 5 T0655 注: 1.破乳速度与集料粘附性、拌和试验、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
工程上施工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实际的石料试验,仅进行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对这些指标提出要求;2.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 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存放在附有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并不断地进行搅拌,否则不准使用;3.当改性乳化沥青或特种改性乳化沥青需要在低温冰冻条件下贮存或使用时,尚需按T0656 进行 -5℃低温贮存稳定性试验,要求没有粗颗粒、不结块4.2.3 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沥青混合料铺装层之间的粘结,其施工技术要求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4.3 SBS改性沥青及高剂量SBS 改性沥青4.3.1 磨耗层 AC-13 及承重层 AC-20 沥青混合料均采用普通SBS 改性沥青混合料4.3.2 成品 SBS 改性沥青或工地制作的SBS 改性沥青均可使用,当不能很好解决改性剂离析问题时,宜采用现场加工方法用于生产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中“ A 级”要求的 70#道路石油沥青济南建邦黄河公路大桥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8 4.3.3 用于桥面铺装层混合料胶结料的SBS 改性沥青技术要求符合表4.3.3 要求,要求普通 SBS 改性沥青改性剂掺量≦ 4.0 %,技术指标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表 4.6.2中Ⅰ-D 标准。
4.3.4 AFC-13 沥青混合料采用高剂量SBS 改性沥青时,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3.4 要求,要求 SBS 改性剂掺量≦ 5.0%其试验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J052-2000 )的规定表 4.3.4 高剂量 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 40~60 T0604-2000 针入度指数PI ≦0 T0604-2000 延度5℃,5cm/min cm ≦20 T0605-1993 软化点 TR&B, ℃≦70 T0606-2000 闪点℃≦ 230 T0611-1993 运动粘度(135℃)Pa·s ≧3 T0625-2000 溶解度% ≦99 T0607-1993 弹性恢复( 25℃)% ≦80 T0662-2000 离析(48h 软化点差)℃≧2.5 T0661-2000 密度( 15℃)g/cm3实测T0603-1993 TFOT( 或 RTFOT) 后残留物质量变化% ≧± 1.0 T0609/0610-1993 针入度比% ≦65 T0604-2000 延度( 5℃)cm ≦15 T0605-1993 注: 1.表中 135℃运动粘度可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中的“沥青布氏旋转粘度试验方法 (布洛克菲尔德粘度计法) ”进行测定。
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2.贮存稳定性指标适用于工厂生产的成品改性沥青现场制作的改性沥青对贮存稳定性指标可不作要求,但必须在制作后,保持不间断的搅拌或泵送循环,保证使用前没有明显的离析4.4 复合改性硬质沥青4.4.1 为提高 FAC-13 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能,可用复合改性硬质沥青作为其结合料改性硬质沥青宜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天然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