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周末综合检测(二)(2).pdf
9页1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中学高三语文周末综合检测(二)2017.10.16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 3 题 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观念、行为和评价在百姓的生活中普 遍存在,于是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仁”通过“孝”把它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 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传统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 道德原则 孝成为一切高尚道德的内在根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奉行孝道成为建立各种美德的起点; 实践孝道的过程就是仁德不断扩充发展,进而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孝悌是仁德的基 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孝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是每 个人必须履行的; 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 因此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对父母尽孝,是实践仁德的第一对象,也是仁德培养的开始,不能有丝毫 的懈怠,其中就包含着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 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 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 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 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 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在新的逻辑结构和时代需要下,将孝悌伦理与社会需要重新组合,使孝的观念不仅局限于家 庭伦理层面,也为社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 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 和解孔子的孝强调子女对于父辈的尊敬,在亲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尊尊、长长的重要性在以家为 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 那样对君主尽忠,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 的实行推广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总之,孔子由仁德、仁爱而达仁政的具体途径,孝始终贯穿其中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爱的根 基,是仁政的根源,体现出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据,是仁得以展开的实践基础,是仁由下而上得 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论孔子之仁与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儒家核心理念,它常把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 中去 B仁作为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孝则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普遍 关照世间一切人和物 2 C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只要能够对父母行孝,并且能够把这种孝道推己及人,便 可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 D孝是仁的道德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孝,仁才得以展开,具备了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 孝” 入手,分析了孝原本只是一种宗教道德传统,从孔子开始,才转化为个人 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因为依礼尽孝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所以对父母尽孝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依 礼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 C文章从 “ 孝 ” 入手,论证 “ 孝 ” 是一切仁德的根本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对仁德的不断扩充和发 展,最终可以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 仁” 和 “ 孝” 的关系,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庭是统治的基础,如果可以把 孝悌作为道德实践,推广至整个国家,就能达到仁政的目标。
3依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 作为儒家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 仁德 ”“仁爱 ”“仁政 ” 思想,形成了完备的“ 仁学 ” 体系 B. 对父母尽孝并不是要满足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对父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加以规劝也在尽 孝的范围之内 C. 孔子从家庭内部的自然“ 亲亲 ” 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对家庭、社会和国家 关系做出了圆融的和解 D不断提升仁德,推广仁爱,君主将自身的仁德施于百姓,再施以仁政而民心自化,就有可能 实现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 一个爱字, 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 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 是一灯如豆的夜晚, 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 头发 偶尔, 母亲也会抱怨, 也会唠叨, 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 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 丧。
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 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 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 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 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 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 3 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 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 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 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 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 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 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 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 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 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 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 年第 9 期)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 爱” 字, 但“ 我” 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 “ 我” 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 我” 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 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 可敬 ” 之处?( 5 分) 6. 文章结尾说 “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 叩 问” 的“ 答案 ” 加以探究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 岁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 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 4 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 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 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 眼的视网膜 脱离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 住入学校租 赁的民房内。
此时物价飞涨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 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 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 万字的柳 如是别传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 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 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 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 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 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 “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 传 )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 先生杂忆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 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 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 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 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他没有留下任 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但很快,他便 归于宁静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 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 10 月 7 日,陈寅恪走完了79 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 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傅斯年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其人被学界誉为“ 教授的 教授 ” ,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1941 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 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本人馈赠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 果 1957 年 “ 双百 ” 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 双百 ” 时,陈寅恪并没有“ 响应 ” ,专心地研究“ 钱柳 5 姻缘 ” 。
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