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阳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docx
20页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五阳煤矿南峰扩区位于襄垣县境内,潞安矿区北中部,五阳井田西部,东以 淤泥河保安煤柱为界,南至王文山北断层,北以小黄庄断层为界,西至经线 38403800线与南峰井田深部相连,南北长约4.0 km,东西宽长约7.0 km,面积 为 28.0 k m'五阳矿井交通便利,太焦铁路贯穿全区,南经新乡与京广、陇海线相连,北 至太原可达石大线及同蒲线,距襄垣车站3.5 km,五阳车站2.5 km.208国道经扩区西约2 km处自北而南经过,榆黄公路横跨井田东部,东有邯 长公路,南有长临公路,区内交通可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附:交通位置图 1-1-1二、地形地势五阳井田地处襄垣盆地的东南部,属黄土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缓,呈西高 东低之趋势,黄土冲沟及河流阶地发育全区广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靠近漳河 两岸零星地段出露有石盒子地层,区内最高点位于西北部,标高为939.6m,最 低点位于西漳河与淤泥河交汇处,标高为865.3m,高差74.3m.三、河流、湖泊等分布情况区内发育主要河流为西浊漳河,西浊漳河自西向东流经扩区北部,河床开阔, 阶地发育,常年流水,为区内最大河流,该河流经付村村东时形成一约400mX 500m 的小型水库, 八五年测得其流量为 0.680m3/s. 区内另一条河流为淤泥河,系 浊漳河支流, 自南而北流经本区, 在东李村汇入浊漳河, 流量较小, 为季节性河流, 八一年十月测定流量为 360 m3/h.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属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根据襄垣县气象资料统计 : 年最大降水 量为826.6 mm(71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79.8 mm (50年),年蒸发量为1648.2 mm.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最高温度38.1°C, 冬季最低温度-29.1 C,年平均温度9C,最冷月平均温度-8C.冰冻期多在十月 末开始,次年四月开始解冻,冻土平均厚度0.55m,年主要风向为南风,最大风速路漳•村000002长太县 垣县■留图置位通交区扩峰南田井阳五20m/s,年平均风速2m/s.根据山西省(78)省震字第29号文,襄垣县地震烈度为6°C.五、煤田开发历史五阳煤矿兴建于1956年,1963年投产,后经扩建到1985年时,设计生产 能力为 150 万吨/年,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 220 万吨/年。
生产水平有两个,第 一水平+728.4已基本采完,第二水平+568为该矿井主要生产水平,到1994年底 可供开采地质储量为 2668.1万吨,服务年限仅为 7年为此急需向深部延伸或 扩大井田范围,增加地质储量五阳煤矿为立井上下山开拓方式,采煤方法为走向长臂倾斜分层全部冒落 式开采,至1990年开始采用开天窗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新工艺五阳煤矿南峰扩区原属于南峰井田,1990年4月五阳矿上报申请,同年 11 月省局以统晋煤生字(1990)第 1006 号文批准划归五阳矿开采本区煤层埋藏深,广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区内无小窑开采六、矿区经济状况五阳煤矿隶属于山西省著名国有企业潞安集团,该企业生产设备先进,规模宏 大,经济效益好煤炭是该矿区的支柱产业,除煤矿以外,该区还有煤焦化厂, 煤炼油厂,煤电厂等较多的煤炭相关产业农业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加之该区交 通便利,各种企业较多,所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状况较好七、 文物古迹和其他地面建筑物等情况本井田区域内无文物古迹,无高大及重要建筑物,所以这方面对井田开拓没 什么影响八、 水源和电源本次地质勘探共采取五个钻孔的 14 个水样,水样分别取之于 3#煤下伏 K2、 K3、K4、K5 含水层中。
分析结果整体呈碱性,为无侵蚀性水据《矿井水文地 质规程》规定,大型矿井用水量在每产一吨煤为 0.3-0.5吨之间按平均预计涌 水量计,年产 150万吨的吨煤涌水量为:每小时原煤产量:150X 104/ (3 60 X 24) =173 . 6t/h计吨煤涌水量:459.20三173.6=2.64t/h因为大型矿井生产需水时最大为吨煤 0.5 吨水,因此井下涌水量能满足生产 用水用水可以自给自足矿区附近有较多煤电厂,电力充足电源主要靠国家统一分配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本勘区系潞安矿区五阳井田,潞安矿区属沁水煤田,位于其中东部边缘据 以往资料及新近资料,将区域地层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1•奥陶系下统(O)1地层厚度为64m-209, 一般厚度130m中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巨厚层状石灰岩, 含燧石条带几结核白云石,下部为泥质白云岩类夹竹叶状白云岩与下伏地层为 整合接触2. 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 x)2本组厚度为37m-213m,一般厚度为120m中上部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巨厚层 状石灰岩,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浅灰黄绿色钙质灰岩3.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 s)2本组厚度为170m-308m, —般厚度120m。
中上岩性为灰色白云质泥灰岩类泥 质灰岩,灰黑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夹泥灰岩,下部为灰绿色或角砾状泥灰岩4.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 f)2该组厚度为0m-176m,一般厚度为120m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状豹皮灰岩, 灰白,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5.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b)2该组厚度为0m-35m,一般厚度为20m岩性以浅灰色铝土泥岩为主,并发育 有石灰岩灰白色岩性砂岩,夹有煤线底部有山西式铁矿透镜体,与下伏地层为 假整合接触6.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t)3该组厚度为82m-142m, —般厚度为90m岩性以灰白色砂岩及灰色粉砂岩, 泥岩为主发育石灰岩 46层,煤 1015 层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砂岩与下伏 地层为整合接触7.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s)1该组厚度为36m-68m,—般厚度为60m岩性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岩泥 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发育煤层 14 层底部以灰白色中或细粒砂岩为底界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8.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 x)1该组厚度为 48m-78m. 一般厚度为 65m. 顶部为杂色鲕状铝土泥岩俗称桃化 泥岩,中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下部为黄绿色砂岩,夹灰色泥岩,底部以灰白 色中细粒砂岩为底界,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9.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s)2地层厚度为410m-550m顶部为黄绿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中上部为杂 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以及黄绿色中粒砂岩灰色泥岩下部为具紫色斑状的 黄绿色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与下伏地层整 合接触10.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 sh)2地层厚度为22.00m-217.00m,—般厚度为150.00m岩性黄绿色厚层状中粗 粒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顶部发育有淡水灰岩及薄层石膏岩与下伏地层整合 接触11.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l)1地层厚度为115m-595m,—般厚度为400m岩性为浅灰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粒 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12. 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 h)1地层厚度为131m-474m,—般厚度为250m岩性为紫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 夹紫红色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13. 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T er)2地层厚度为600m.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中部为紫红色砂 质泥岩夹浅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14. 三叠系中统铜川组 (Tt)2地层一般厚度为550m上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中细粒砂岩。
下部为紫 红灰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局部夹灰绿灰紫色砂质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15. 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y)3地层厚度为30m138m. —般厚度为50m岩性为紫红,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 粒砂岩泥岩夹淡水灰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16. 上第三系(N)地层厚度为 5m-268m. 以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为主,底部为砾岩层在武乡 县张村为厚层灰绿灰黑色粘土,粉砂与薄层泥质灰岩互层,并夹油质岩与下伏 地层不整合接触17. 第四系(Q)其厚度为 0m-330m. 岩性为棕黄色淡黄色亚粘土,含砂质粘土亚砂土夹钙质 结核及砾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五阳煤矿南峰扩区广为第四系黄土所覆盖,仅在漳河两岸及中南部冲沟地带 有二叠系石盒子组地层 3 出露根据钻孔资料及地质填图成果,现将本扩区地层 发育情况由老到新叙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 s)2本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99.27m,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浅灰色白云 质灰岩,泥灰 岩,局部夹石膏层2.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f)2该组厚度为120m左右岩性为浅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灰色厚层状白 云质灰岩,夹 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3.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b)2该组厚度为4.50m-15.80m,平均厚度10.30m.岩性以灰色块状铝土泥岩为 主,局部发育有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砂质泥岩以及底部山西式铁矿层。
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4.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t)3该组厚度为95m-139m,平均厚度101.55m.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其岩 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石灰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粗粒石英砂岩,灰色、灰 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8-15层煤,其中可采煤层1-7层底部以一 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或粉砂岩与本溪组分界属典型的海路交互相沉积,旋回 结构明显,但其岩性岩相较为复杂本组发育四层较稳定的石灰岩及一层局部发 育不稳定的石灰岩由下向上叙述如下:K石灰岩:厚度为4.819.85,平均厚度7.70.为深灰色厚层状隐晶质石灰2 岩,含星散状黄铁矿,中下部夹 12 层薄层状燧石结构层层位稳定,是可靠的 对比标志产动物贝壳化石K 石灰岩:厚度为 1.503.85,平均厚度 2.65为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石3灰岩,层位稳定.K 石灰岩:厚度为 1.696.35,平均厚度 4.05为深灰色厚层状隐晶质石灰4 岩,底部泥质含量高层位稳定,产动物贝壳化石K 石灰岩:厚度为0504.37,平均厚度2.46为深灰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石灰5岩,层位稳定. 为太原组上部良好的对比标志,产动物贝壳化石K 石灰岩:厚度为0.21.37,平均厚度0.67.局部发育,层位不稳定。
65. 二叠系下统山系组(Ps)1该组厚度为39.20m-73.00m,平均厚度57.48m.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 主要为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 14 层煤其中中下部的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为2.20m-4.90m,平均厚度 为 3.75m. 顶板一般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局部变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底版多 为黑色泥岩,局部变为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其余岩层均为不可采煤层底部以 一层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或中粒石英砂岩与太原组分界与下伏地层太 原组整合接触6. 二叠系下统下石子组(Px)1该组厚度为40.58m-149.60m,平均厚度81.26m顶部为一层紫红色紫灰色 等杂色含鲕粒的厚层状铝质泥岩或砂质泥岩俗称桃化泥岩,中下部为灰色泥岩砂 质泥岩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