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回顾(精选).doc
8页白血病的中医治疗回顾摘要: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 胞自我更新增强,增值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 育的不同阶段周围血液中同时又幼稚细胞的出现,是一种病情重, 进展快,变化人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在80年代以来对白 血病的中医治疗就有一定的记载关键字:白血病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中医学虽然没有“白血病”病名但根据古典医籍中有关症候的描述,急性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温毒”、“热劳”、“血证”的范 畴慢性口血病根据贫血虚弱,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归属与中 医学的“虚损”,“癥頫”,“瘵病”,“痰核”等范畴古典医藉中对该病的发病学说,病理机制、治疗法则,方约的应用, 预后巩固等都有精深的论述•如《中藏经•积聚症瘾杂虫论》:“瘾积 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后人解释,癥和积是有形 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頫和聚是无形的,聚散 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虚劳”在古藉中的记载如《素问•通 评虚实论》篇所说的“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 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衰者补Z”,“损 者温之”,“劳者温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虚之 鉴•治虚有三本》倡言:“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 天,脾为百骸Z母、肾为生命Z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Z道毕 矣”《普济方》所载:“热劳:市心肺实热,伤于气血,气血不和,脏腑 奎滞,积热在内,不能宣通之所致血证”在历代文献中史为广泛和突出如《灵枢诀气篇》U: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诸血者,皆属于心血脱者 色白天然不泽”《张氏医通》谓:“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 归精于肝而化淸血”说明血的生成在肾所藏之精髓《论治准绳》谓:“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施实于肾,灌溉一身……” 历代文献记载了对“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和预后措施等如《灵枢•百 病始生篇》日:“……治之奈何?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 补,当泻则泻,毋逆天吋,是谓至治”・《血证论》说:“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先醒斋广笔记》谓:“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 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诀.二,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对于白血病的认识,古今各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邹老⑴研究认为, 白血病产生病毒的原因是毒热蕴结于骨髓,骨髓实热是主要病变,由 此而产生复杂多变的综合并发症状白血病病毒虽存在于骨髓,而骨 髓实热则是产生病毒的温床以滋阴降火,清骨髓实热为基本治疗原 则刘氏⑵认为白血病是一种最为复杂和最为棘手的,要时刻牢记中 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一治疗原则和思想“天人相应”的哲学道 理,人在自然界生存,无不受到自然气候这个大环境“急性白血病”要 与“温病”联系起来进行辩证治疗,rtr于白血病人受温热邪毒侵袭而 入,引起热伤营阴,毒热瘀髓,正虚邪实,高热不更伤营阴使病人产生 神昏状态应用中药“透营转气”转危为安王氏⑸总结认为白血病 的发生,多因先天禀赋薄弱,久病致虚;或接触毒物,邪气过盛;或 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或房事过度,或劳倦所伤,令脏腑、经络、 阴阳、气血失调,外感六淫邪毒乘虚而入,累及脏腑骨髓,致气滞血 瘀,痰瘀互结而成病机多为肾精亏虚,邪毒内侵,毒入骨髓,气滞 血瘀,炼液为痰,痰瘀互结,终致髓海空虚肾精亏虚为病之本,痰 瘀邪毒为病之标,在治疗的各个阶段,均需辨别标本缓急,以便适宜 论治白血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温热毒邪入血伤髓所 引起的一派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证。
正邪相争贯穿其始终,清热解 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常用的治疗原则许老⑷将口血病纳入 了伏气温病的范畴,他指出“白血病的形成,先有精气内虚的远因, 又有温毒病邪乘虚内陷的近因,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疾病的发 生是内外因和互斗争的复杂过程按温毒的暴戾程度对白血病进行 了辩证治疗,并提出了解毒,消瘀,补肾三大治法陈老⑸认为白 血病乃是脾营肾精和合化血的过程有所缺陷其病变部位主要关系肾 而根于阴病机以肝肾阴虚、内热燔炽为主・辨证分阴虚阳亢、虚 风内扰、气滞血旅、营卫失调、痰热蕴结、中焦不和等候治法有滋 水填精、清肝柔肝、凉血泄热、养血和血,或参以通阳和营、涤痰软 坚、育阴潜阳、搜风通络、和中通降等.近年来,有人总结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在骨髓和血液而脾主牛血, 肝主藏血,肾主骨生髓,所以白血病与肝、脾、肾三个脏腑气阴两虚 密切关联患者劳累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性生活过多,气血 生化无源,造成肾精亏虚,骨髓化源失衡是发病的诱因患者肝、脾、 肾失调同时出现精血虚损的情况下外邪侵髓造成发病可分为脾肾阳 虚型、毒盛伤血型、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等分型治疗又因白血 病属于虚劳、血虚、恶核的范畴治疗当以“补”和“清”为基本 原则⑹。
刘老⑺认为口血病的治疗要吋刻牢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 论治这一治疗原则和思想“天人相应”的哲学道理,人在自然界生存, 无不受到口然气候这个大环境“急性白血病”要与“温病”联系起来 进行辩应用中药“透营转气”转危为安同时在治疗中不能只顾消除 白血病细胞,要认识到该病的发生已开始就有脏府组织器管产生病变, 如肝、脾肿大或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气虚弱等改变继而损及骨髓 形成造血组织器管病变;并且要重视脾在该病的重要性,中医讲的脾 是代表整个消化系统,用软坚散结之法可将肿大的脾消除,,巩固药 效由于白血病是正气不足,包括先天与后天,感受毒热Z邪侵袭, 由表入里致脏腑受邪,侵入血液,伏于骨髓,耗伤气血阴精,则出现 体倦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渐瘦等症状;毒邪入里,内热熏蒸,热伤 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则致鲍血紫斑的出血证;正气不足,邪 毒侵袭营血,血热炽盛,则见高热不退;情志不疏,肝脾不和,脾失 健运,痰湿内生,致气血瘀痰凝结,口久耗阴伤液,邪热炽盛,迫血 妄行,造成出血⑺北京中医医院孟嫣⑹总结其柯微君老师治疗片 血病经验,认为口血病病机关键是邪实正虚,治疗不外乎扶正祛邪, 包括清热解毒,祛瘀化积,扶正则以益气养阴为主。
中药治疗当以“祛 邪”、“扶正兼顾中药既可改善血象,逆转白血病多耐药⑼,乂能恢 复骨髓功能,远能起到小化疗作用,对改善患者体质,缓解症状效果 尤为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大内科主任、血液病诊疗 中心主任陈信义认为中医在治疗白血病方面,通过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可以延长或阻止白血病的复发防治白血病多药耐药预防白血病 的相关并发症“”吴翰香教授3认为中医门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多 是在西医院接受化疗之后,因毒副作用太大来服用中药调理,一般表 现为“止虚邪恋”需采用“扶止祛邪”的治疗原则扶正,就是调 理阴阳,补益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祛邪,就是消灭残余 的白血病细胞及并发症通过辩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付亚玲肠 等认为,口血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在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主要 矛盾,采用扶正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三、中医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药纵观从古至今的文章记载急、慢性白血病的病位主要涉及肾、 脾、肝三脏这些结果提示、肝、脾肾的气血阴阳亏虚、火热痰瘀内 盛是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关键病机和辨证要点方药分析表明清热 剂、补益剂、理血剂是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常用方剂,此外,急性 白血病还常用开窍剂;补虚、清热、活血化瘀类药是治疗急性和慢性 白血病常用药物,补虚药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常用药如 黄罠、当归、麦冬、墨旱莲等;清热药涉及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 热泻火和清热燥湿药,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生地黄、梔子、黄苓等; 活血化瘀药常用活血和破血药,代表药如丹参、莪术等;肝经、肺经、 脾经为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共同常见的药物归经。
概括上述结果, 补虚、清热、活血是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基本治法,解毒泻火、凉血止 血药物也是常用药物W综上,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正虚为本,有的认为邪 实为本,故在治法治则上亦有扶正与祛邪的侧重在临床上应根据患 者的病情缓急、之前的疗经过及现在所处的疾病阶段而慎重选择治 法,近年来,由于联合化疗的出现使得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有所提升, 但耐药与复发的问题仍存在,我们应该开发新的药物来进一步提高白 血病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 •邹鑫•邹文华老中医治疗白血病50例[J]河南中医,2004, (24)4: 18[2] ・刘洪君•中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经验[J]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2009[3] .王茂生,李君•中医药治疗口血病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10:1587[4] .陈光源•试论白血病从伏气温病论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一期:29-32[5] ・袁兴石•陈松龄老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经验[J] 1986年第8期:49 ⑹沙雪平•口血病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10) 22:136-137[7] •高文柱.《诸病源候论》(中医必读百部名著)[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8] •孟嫣•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经验[J]•中医中药,2012, 4[9 ].马武开.中医药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机制探微[J].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8 (04)[10] .马武开•中医药防治口血病的思路及方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 (11 )3 : 229-230[11] •邱仲川。
吴翰香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经验[J]•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2010年10刀:557-560[12] ・付亚玲,陈涛•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8:867-872[13] •司富春,王振旭白血病中医证型与方药分析[J]中华中医药朵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 (28)7:1971-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