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提高内蒙古产业含“新”量.docx
7页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提高内蒙古产业含“新”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含“新”量低是造成内蒙古产业层次低的主要 原因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的新机制,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立足内蒙古实际,围绕产业链 构建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补齐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 短板,形成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一、内蒙古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创新需求之间、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主体之间存 在多重错位,造成我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程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一)各类主体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創新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企业和高校等作为科技创新的 主体,在提升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与全国相比,我区现 有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不足一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和高校比例偏低2014 年全区有 RD 活动的 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仅为 6%,位于全国第 29 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 之一,而有新产品销售的企业占比仅为 2.4%,位于全国 31 位,低于全国 12.2 个百分点高等院校的创新条件相对完备,但全区有 RD 活动的高等 学校仅有 32 所,占高校总数的 64%,且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方面。
二是高端创新人才缺乏并且分配不均衡全区企业中高学历科技人员 数量少、比例低,而代表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人才从有到无我区 RD 活 动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约为高 校的 6.3 倍,但企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员的比例仅为高校的三分之 一三是全区创新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我区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明显落后 于全国多数省区,而创新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直接阻碍了我区企业创新活动 的开展,许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制约了企业核 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到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步伐,最终影响到产 业竞争力的提升2014年,全区RD经费内部支出122亿元,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 0.68%,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是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层次低开发区是我区科技创新平台的重 要载体,但目前我区高层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数较少,截至2014 年,内 蒙古仅有2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共114 个), 7个自治区 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实施创新活动、 转化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截至2015年底,全区创新平台仅有402 个, 企业创新平台的数量约占总数的 59%,仅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 553 个)。
我区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少、层次低,难以为科技创新提供高 水平的创新平台和科研环境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产品含“新”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创新发展的一个瓶颈受 人才资源、设备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我区企业申请和拥有的专利量仍处于 较低水平 2014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数仅0.5件/企业, 其中发明专利0.22 件/企业,单个企业专利申请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1.2件和 0.4件;有效发明专利0.38件/企业,比全国平均水平少 1.2件 企业不仅在现有知识产权数量上小于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专利申请数量也 较低,不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与企业相比,高等院校在创新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乏对产 业创新需求的了解,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投入的方向,科研成果多 数只是实验室里的初步成果,实现产业化还需大量投入,使得一些研究成 果因为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而被束之高阁2011- 2015 年全区高校专利授权数为 730项,但专利出售合同数仅为 5项,总 金额为 65 万元,技术转让合同数量仅为 42 项,总金额仅为 1499 万元, 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多数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三)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链与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紧密是阻碍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学研 合作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区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已 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合作,但由于高校与企业在创新需求、创新平台、 体制机制等方面不能有效对接,导致高校和企业各自为阵,双方合作的比 例较低,不能有效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和人财物资源,制约了我区科技创新 能力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 3 年,内大、师大、工大、财大 4 所高校 与近 17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共承担横向课题共 617项,横向课 题经费超1亿元,但3年来 4所高校有转让合同的技术成果仅为1项,技 术转让当年的实际收入仅为 20万元近 3年来,全区高校专利授权数为 552 项,但仅有 1项专利出售,总金额仅为 20万元我区高校的科技成 果多数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各种科技资源和人财物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连接产业与技术的桥梁,是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 化、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组成但目前我 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少、层次低、专业性机构紧缺,科技服务能力 薄弱,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
据统计,全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数仅占全 国的 2%左右,全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仅 29 家,创业服务机构仅 21 家, 技术贸易机构仅 2 家,在全国的占比最高的也只有 3.40%二、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几点建议(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 围绕科技创新,国家和自治区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关键是要 在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方面下功夫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在财税政策方面的支 持力度,加快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积极落实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 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组织实施企业创新工程,积极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核 心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在产业链内的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加大各类科技 创新计划、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要向企业倾斜的力度不断优化创新创 业环境,强化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制定产业创新技术路线图,围绕要 素、机制、环境建立一个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环境充分利用 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新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和 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宣传,让企业了解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转型发展的重 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根据 我区产业发展现状,着眼于我区创新链的构建,加大对能源、化工、装备 制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创 新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 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出国进修培训、科研资 金、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适当帮助完善产学研创新人才的合作机制,加 强高校和企业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允许企业 有偿聘用具有突出贡献科技创新人员,实现科研人员之间的合理流动三是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促进创新活动顺利开展针对我区的 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市场难以调节、企业不愿投入的领域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投入资源的产出效率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 用和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建立 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 体系引进和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创新投贷联动、众筹等金融手段拓宽资 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项目,满足 创新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加大对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完善各类开发区、园 区的软硬件设施,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提供发展平台利用企业贴近市 场、生产制造条件好等优势,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平台共建、仪器 设备共享、信息共享、选派科技人员等方式,组建能够直接为产业集群、 生产配套服务的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根 据我区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一批自治区 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等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共建具有产业特色、产 学研紧密结合的公共平台,推动现有的创新平台优化升级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含“新”量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从投资、税收、 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担 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更多 的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 形成有形激励与无形激励相互补充、物质激励与荣誉奖励双管齐下的创新 合作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对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做 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根据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给予创新工作者一 定荣誉和收益分红、股权分配、期权激励、股权收益分享等物质奖励。
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自治区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推进 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 合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 技术瓶颈,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使研究成果就 地在产业集群内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支柱產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成 果产业化基地,打造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技术创新链条,通过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支撑我区产业转型升级三)加快科技創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加快构建我区盟市间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促进不同性质、层次的高 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寻求转化机会,实现对科技成果的 最大利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 科技创新成果推介会和供需见面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科技 展览、成果对接等活动加大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网的宣传力度,设立专 职工作人员及时更新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中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和企业的技术 需求信息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交易网络平 台,实现创新成果和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