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水库饮用水源地治理工程监理规划.docx

57页
  • 卖家[上传人]:余***
  • 文档编号:613303559
  • 上传时间:2025-08-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4.83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水库饮用水源地治理工程监理规划一、工程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饮用水源地,作为城市供水的 “生命线”,其水质与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城市用水量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城市周边的人类活动也日益频繁,这给水库饮用水源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工业方面,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存在违规排放工业废水的现象这些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氨氮等有害物质,一旦流入水库,会迅速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威胁饮用水的安全例如,某水库周边的一家化工企业,长期将未经处理的含汞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最终流入水库,使得水库中的汞含量严重超标,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生活污水排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然而,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入水体生活污水中富含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得浑浊、发臭,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农业面源污染同样对水源地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肥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只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则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水体此外,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废水,如果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也会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据统计,某地区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库中的氨氮、总磷等指标严重超标,水质下降了一个等级除了上述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也对水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造成了削弱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水源地周边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植被的减少,使得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流入水库,不仅影响了水库的库容和水质,还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湿地的退化则削弱了其对污染物的过滤和净化功能,无法有效拦截和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有害物质综上所述,本项目涉及的水库饮用水源地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达标率,也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为了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实施水库饮用水源地治理工程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解决水源地面临的污染问题,才能确保居民喝上干净、放心的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项目目标1. 水质提升:在项目实施后的 3 年内,使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xx - xx)中 Ⅱ 类或以上标准,具体来说,要将氨氮含量降低至 0.5mg/L 以下,化学需氧量降低至 15mg/L 以下,总磷含量降低至 0.1mg/L 以下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污染源治理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等,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同时结合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水质的显著提升2. 生态修复: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在 2 年内恢复水源地周边受损生态系统具体目标是将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 20%,使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在库滨带种植耐水湿、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美人蕉等,形成宽度为 50 米的生态缓冲带,长度达到 10 公里,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恢复库滨带的生态功能在水源保护区的山坡地新造水源涵养林 500 公顷,选用松树、柏树、樟树等本地适生树种,对现有 xx 公顷低效林进行改造,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保水保土能力3. 风险防控:在 1 年内建立完善的水源地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降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交通事故等对水源地的污染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在一级保护区周边设置 15 公里的物理隔离设施,如围栏、铁丝网等,防止人员和畜禽进入,减少人为活动对水源地的干扰和污染在水库周边交通要道、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区域,建设 5 座事故应急池和 8 公里导流槽,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吸油毡、活性炭、应急泵等,确保在发生突发污染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控制污染扩散同时,在水库及周边设置 20 个水质监测站点,安装先进的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如 pH 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并建立水质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提前 72 小时发出预警信息,为应对污染事故提供充足的时间1.3 项目范围与规模1. 范围:项目涵盖水库水域及其周边陆域的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总面积 50 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为 5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水域以及取水口周围半径 500 米范围内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面积为 15 平方公里,是在一级保护区以外,根据水源地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划定的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准保护区面积为 30 平方公里,是为了进一步保护水源地,在二级保护区以外划定的一定范围的陆域。

      该项目涉及 3 个乡镇、10 个行政村,分别为 XX 镇、XX 镇、XX 镇,以及 XX 村、XX 村、XX 村等2. 规模:治理水库水域面积 20 平方公里,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陆域生态修复面积 10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库滨带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敷设污水管网 50 公里,采用 HDPE 管、球墨铸铁管等优质管材,确保污水能够高效收集新建或改造污水处理设施 8 座,对现有处理能力不足或设施老化的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如 A²/O、MBR 等,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使污水处理厂(站)的日处理能力达到 5 万吨以上1.4 建设内容1.4.1 污染源治理1. 生活污水治理:在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城镇,新建或改造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新建污水管网 50 公里,其中在 XX 镇敷设 20 公里,XX 镇敷设 15 公里,XX 镇敷设 15 公里采用 HDPE 管、球墨铸铁管等管材,确保污水收集效率对于管径的选择,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水流量和地形条件进行合理设计,一般主干道采用管径为 DN400 - DN800 的管道,支干道采用管径为 DN200 - DN400 的管道。

      对现有处理能力不足或设施老化的 5 座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如 A²/O、MBR 等以 XX 镇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原有的处理工艺为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能力为 1 万吨 / 日,出水水质只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xx8 - xx)的一级 B 标准通过升级改造,采用 A²/O 工艺,并增加深度处理单元,处理能力提升至 2 万吨 / 日,出水水质达到一级 A 标准2. 工业污染治理:排查整治水源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工业企业,对违规排放的企业依法关停或限期整改成立专门的执法检查小组,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每月至少检查 1 次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要求企业在排放口安装 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对于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罚款金额根据污染程度和违规次数确定,最高可处以 100 万元罚款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水源保护区内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建设生态沟渠 15 公里,通过植物吸收、沉淀等作用,拦截净化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生态沟渠的设计采用梯形断面,底宽 1 米,顶宽 2 米,深 1.5 米,两侧种植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每隔 50 米设置一个沉淀池,用于沉淀泥沙和污染物。

      在适宜区域建设人工湿地 8 公顷,对农田尾水进行深度处理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种植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去除农田尾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3 万亩,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使化肥使用量减少 20% 以上1.4.2 生态修复工程1. 库滨带生态修复:在水库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带,种植耐水湿、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美人蕉等,形成绿色屏障,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恢复库滨带生态功能生态缓冲带建设长度 10 公里,宽度 50 米在植物种植方面,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其中,乔木层种植柳树、水杉等,株距为 3 米;灌木层种植夹竹桃、紫穗槐等,株距为 1.5 米;草本层种植芦苇、菖蒲、美人蕉等,每平方米种植 10 - 15 株通过这种植被结构,有效提高了生态缓冲带的净化能力和稳定性2. 水源涵养林建设:在水源保护区的山坡地,种植水源涵养林,选用本地适生树种,如松树、柏树、樟树等,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壤保水保土能力。

      新造水源涵养林 500 公顷,对现有 xx 公顷低效林进行改造在新造水源涵养林时,采用块状混交的方式,将松树、柏树、樟树等树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种植,每个块状面积为 1 公顷在低效林改造方面,主要采取补植、抚育等措施,去除生长不良的树木,补植本地适生树种,提高林分质量1.4.3 风险防控工程1. 隔离防护工程:在一级保护区周边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如围栏、铁丝网等,防止人员和畜禽进入,减少人为活动对水源地的干扰和污染新建隔离防护设施 15 公里,采用高度为 1.5 米的铁丝网围栏,每隔 2 米设置一根立柱,确保围栏的稳定性在围栏上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如 “饮用水源保护区,严禁进入” 等,提醒人们注意保护水源地2. 应急设施建设:在水库周边交通要道、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区域,建设事故应急池 5 座、导流槽 8 公里,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如吸油毡、活性炭、应急泵等,提高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事故应急池的容积根据周边潜在污染源的规模和可能产生的污染量进行设计,一般单个应急池的容积为 500 立方米导流槽采用混凝土浇筑,宽度为 1 米,深度为 0.8 米,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能够迅速将污染物导流至应急池进行处理。

      应急物资和设备的配备数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如配备吸油毡 xx 平方米、活性炭 50 吨、应急泵 10 台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3. 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水库及周边设置水质监测站点 20 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如 pH 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建立水质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水质监测站点的分布根据水库的水域面积、水流情况、污染源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监测水质变化自动监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水质分析仪,能够实现 24 小时连续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水质预警系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历史水质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当水质指标超过设定的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预警方式包括短信、邮件、声光报警等1.4.4 信息化建设搭建水源地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修复、应急管理等数据资源,实现对水源地的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 该平台采用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通过安装在水源地各个关键位置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水质、水量、气象、污染源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