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页17--中国翻译理论脉络.doc
4页第十七讲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一、 中国古代译学理论1、 象胥---“象寄之才(译者)”(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译事)2、 《春秋谷梁传》---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音译的原则对照:周作人提出的“音译名从主人”3、 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观点;说明中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4、道安(东晋-前秦)---五失本、三不易(容易之“易”)-----直译5、 鸠摩罗什(后秦)---意译----赞宁称赞其译《法华经》“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6.、慧远(东晋)---厥中论7、 僧睿(后秦)---翻译名实(译名)问题8、 僧祐(南朝齐、梁)论胡汉音义同异9、 彦琮(隋)---《辨证论》----今存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十条、八备10、 玄奘---五(种)不翻 ※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有的说“义净”)为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和玄奘成就最高,鸠摩罗什和玄奘两者相比玄奘尤为杰出11、 赞宁(北宋)总结译经理论12、 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科技翻译----徐光启论翻译与超胜、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请译西洋历法 ----杨廷筠呼吁翻译西书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魏象乾的《繙清说》二、 晚清民初译学理论1、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精通满文---禁烟运动期间,组织人员专门翻译外国书报以了解敌情---师敌之长技以制敌魏源----《海国图志》基于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编译而成冯桂芬(林则徐门生)---《采西学议》2、 洋务派的翻译主张3、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人)论科技翻译---驳斥了汉语难译科技书的说法,支持中国也可创造科技新词语;最早倡导科技译名统一,并制定了译名的具体规则;论述了翻译科技书的选择方法,以及中西译者如何配合的问题;论述了中国必将靠翻译西方进步有用之书而获得新生与进步4、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依据西洋语法理论创立的汉语语法书5、康有为的翻译思想---晚清最早最强调翻译东洋书的第一人6、梁启超对译学的贡献---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7、严复的译论建树---“信达雅”翻译标准(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已经有此三字)8、 林纾的翻译理论----救国应靠实业(翻译中宣传实业思想)---翻译的重要性---译者感情的投入(对比郭沫若)---中西文体的异同---通过翻译学习西方但不学习他们的强盗行为---多产的文学翻译家(不懂外文、和人合作翻译)9、 张元济论翻译----重视翻译,强调译者应中西语言文化皆通10、 蔡元培论翻译---政界之译学,学界之译学;纵译、横译11、王国维论哲学著作翻译---1905年在罗振玉创办的我国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第96期上发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我国最早从中西方思想方法比较和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具有开创意义12、 周桂笙、徐念慈的译论13、 周树人(重“质”、宁信而不顺)与周作人(重视翻译中的“美”、音译名从主人)两兄弟的译论14、 章士钊《论翻译名义》---反对以“义”译“名”15、 胡以鲁《论译名》---借用语---以意译为原则16、 胡怀琛论译诗梁启超赞严复和林纾“译才并世数严、林”三、 民国时期译学理论1、 胡适(译名著、用白话)、刘半农(用笔措辞、译名、韵文翻译)的翻译论2、 罗家伦(选择原著、应用白话、认真仔细、各求其真)、傅斯年(强调直译、文言、译者素质)的翻译论3、 郑振铎的译论---“思想”完全能译、“艺术的美”充分能译、重译(此处指不同于“复译”的“转译”4、 茅盾的译论---现实主义的文学翻译思想—功用及目的、译者的素养、倾向于“直译”和保留神韵5、 蒋百里借鉴西方译史6、 朱自清论译名和译诗7、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译者的“媒婆”隐喻---风韵译8、 郁达夫论“学、思、得”9、 成仿吾论译诗---译诗应当也是诗10、 闻一多论译诗---译诗应当也是诗11、 邹韬奋的翻译论----直译意译之界、人名和地名的音译12、 鲁迅对译学理论的重大贡献---翻译的目的和宗旨---硬译和直译、死译(对照:赵景深的“顺译”)---翻译的言语和语法---既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姿----转译(重译)和复译---翻译批评13、 瞿秋白的译论贡献---强调忠实和精确、发展民族言语14、 曾虚白的论“神韵”与“达”---种族性、艺术性15、 陈西滢论“形似、意似、神似”16、 林语堂的《论翻译》----翻译即创作17、 朱生豪(重视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朱文振两兄弟谈翻译18、 艾思奇的《翻译谈》19、 贺麟的《论翻译》(哲学论文)----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的意义和价值20、 陈康论哲学著作的翻译---“信”为翻译的天经地义、“达”的相对性、“雅”为脂粉21、 朱光潜的《谈翻译》---求信之难22、 金岳霖论译意和译味四、 新中国初期的译学理论1、 董秋思论翻译理论建设---翻译是一种科学2、 焦菊隐论翻译批评和直译3、 茅盾的纲领性报告4、 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论(重神似不重形似)5、 周作人的“音译名从主人”6、 钱钟书的“化境”论---《管锥篇》7、 赵元任的翻译思想8、 钱歌川的翻译思想9、 思果的翻译思想10、 林以亮的翻译思想11、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12、 刘靖之的翻译思想13、 姜椿芳的翻译思想五、当代翻译研究----“多元视角”(“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下的“翻译”1、 黄龙的《翻译学》---我国最早提出“翻译”可以成为“学科”---对比原有的translation studies和新创的translatology等术语2、 翁显良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强调“诗情和诗意”,提出诗歌可以译成散文3、 许源冲《翻译的艺术》----译诗的“三美”原则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文学翻译的“真善美”原则5、金隄的“翻译等效论”----对比尤金·奈达早期的“等值论”和稍后的“动态对等”以及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关联翻译”6、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7、谢天振的《译介学》8、杨自俭谈新时期的译学建设---翻译研究的“八个世界”和“译学本体---翻译过程研究”9、谭载喜的《翻译学》10、黄忠廉的《变译理论》11、蔡新乐对翻译的现象学阐释---《翻译的本体论研究》12、许钧的《翻译论》13、许建忠的《翻译生态学》14、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15、何自然关于翻译的“模因”理论16、王宏印的“中国传统译论研究”17、陈宏薇的符号学翻译思想18、穆雷的翻译教学思想—翻译理论的有用和无用19、刘宓庆对翻译的功能语言学阐释20、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21、方梦之的“一体三环说”---译学本体(翻译理论、翻译技术和翻译史);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一环”或“内环”);其他交叉学科(“二环”或“中环”) ;文化(“三环”或“外环”))----以及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22、 孙迎春的“‘易学’视角谈翻译”(全方位视角下的“翻译”)---对比哲学中“科学主义”和“有机论”的争执可参考的论文集:※ 罗新璋1984年主编的《翻译论集》中总结: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为“案本—求实—神似—化境”---主要针对的是“译学本体”※ 杨自俭、刘学云1994年主编的《翻译新论》、许钧1998年主编的《翻译思考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