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思想PPT.ppt
17页第十三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doc 赫尔巴特的科学教育学理论•第一节 赫尔巴特的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生平•思想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赫尔巴特思想的流传(赫尔巴特学派)•形成和传播•理论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一、生平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全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年生于普鲁士奥尔登堡的一个法官家庭,从小家教严格13岁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毕业后于1744年进入约拿大学,开始研究哲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受康德的不可知论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瑞士的一个贵族家里当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活动1799年在布格多夫学院结识了裴斯泰洛齐,了解并研究了他的教育理论,虽然对裴斯泰洛齐的印象深刻,但未接受佩斯泰洛奇的进步的和民主的观点1802年他在哥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这个学校任教,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续康德在哲学“讲座”教授哲学和教育学。
在这两所大学工作时,赫尔巴特都直接领导过培训师资的教育研究所,还亲自在这个研究所附设的实验中学教数学课1841年去世• 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赫尔巴特在书中企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明教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论方面的问题他在绪论中提出,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同时指出教师需要教育学这门科学,更要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是继夸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对教学论进行全面综述的一部著作•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二部分为 “多方面的兴趣”;第三部分为 “性格的道德力量” 二、理论形成的大背景•从广泛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看:是欧洲近代教育理论演进与他所处时代的客观要求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赫尔巴特生活的时代,正值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经济上十分落后的时期作为一个国家,它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他特别强调“秩序性”,强调儿童对“秩序”的服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当时德意志帝国振兴路径的思考。
盼望国家的统一与德意志民族的团结,使社会各种生活秩序化,几乎是当时所有德意志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法国的启蒙运动、大革命和新人文主义运动,加深了德意志民族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的、民族的情绪通过歌德、席勒、费希特、洪堡和施莱尔马赫等等这些伟大学者的作品宣泄出来,这种充盈着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空气弥漫在德意志帝国的上空,使以后的几代德国人都得到精神上的滋养那是一个充满着叛逆和创造精神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焦虑的时代这些都深深影响到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创作•从教育思想生成的逻辑看:教育思想和本省又是一个特定过程的产物三、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一时期: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这一时期,赫尔巴特担任家庭教师,还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他之后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第二时期:哥廷根时期(1802~1809)•1802年10月,赫尔巴特开始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在这个时期,赫尔巴特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在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较为详尽地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第三时期:格尼斯堡时期(1809~1833)•1809~1833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个时期,赫尔巴特不仅对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而且还继续致力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尤其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一书 四、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伦理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和基本方向,起着价值规范作用•教育是一门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学科,教育的结果,不只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要成长,并且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关于伦理学的五种道德观念:•①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②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③仁慈,是指“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④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
•⑤公平或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善意已属穷尽,没有第六种,并且彼此并不孤立,而是联合存在,五种善意一有运作,就会有善果产生•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学•心理学——实现教育目的的确认方法手段•赫尔巴特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在受多方面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关于心理学的三种观点:•①观念赫尔巴特指出,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可归结为观念,心理活动就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②意识阈赫尔巴特从观念理论出发,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个界限便为意识阈观念在活动的过程中,较强的观念处于“意识阈”之上,成为支配心理活动的观念;较弱的观念处于“意识阈”之下,属于“下意识”在“意识阈”之下被抑制的观念属于“遗忘”,经过提示又回到“意识阈”的观念活动是“回忆”•③统觉赫尔巴特把观念的同化与相互融合说成是统觉。
第二节 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一、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目的分为两大类,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一个学生将来所要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指一个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活动都必须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实现的手段:• 赫尔巴特认为他的教育目的由教学和性格训练实现二、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是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 •主要思想:•(一)教学过程应该以统觉原理为基础•(二)设置广泛课程,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三)教学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三、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把道德教育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思想: 1、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2、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
3、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认为教育与教学,即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并非一切教学自然而然地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思想的流传•一、形成和传播•赫尔巴特生活时期的德国,是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刚刚开始发展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反映了封建国家的特色,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的一面由于当时德国封建落后,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生前和逝世后的20年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19世纪末,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迫切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这促进了欧洲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觅待提高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恰好迎合这种需求,它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提供了易于操作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人们才开始重视并迅速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齐勒尔、斯托伊、莱因,美国的德加谟、麦克默里兄弟赫尔巴特思想的传播 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赫尔巴特学派来完成的,它的传播路线主要包括: 一、欧洲,以英国为主,所关注的是赫尔巴特教育学中的兴趣、相关和集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等理论; 二、美洲,以美国为主,还包括墨西哥、智利等。
其关注的主要是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性教学、文化纪元论等理论; 三、亚洲,主要在日本和中国主要关注的是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和形式教育理论 二、理论发展赫尔巴特的思想是在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此之上,他们或者是为了便于理解传播,或者是为了理解实践,或者是从学理角度出发,发展、扩大和修正了赫尔巴特的思想这种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目的(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三)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促进了教育科学知识在各国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对赫尔巴特学派思想的反思、批判和继承促进了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繁荣和对教育科学认识的加深,涌现了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等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学派的传播还促进了各国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