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台湾产业资本的转移.doc
9页窗体顶部数据库】人大全文2004年二季度经济类专题【文献号】542【摘要】台湾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联系,将其创新产品引进岛内生产(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通常是美国提供【原文出处】台湾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2【原刊页号】60~64【分 类 号】F14【分 类 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6【标 题】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台湾产业资本的转移【作 者】王鹏【作者简介】王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摘 要 题】台湾经济【正 文】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比较成本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运用该理论分析台湾经济发展中产业资本转移(包括产业内移和产业外移)的现象,可以说明台湾并非产品创新的地区,只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扮演“中介”的角色未来台湾只有依靠祖国大陆作为市场腹地,充分运用大陆的资源和优势,才能促进岛内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成长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提出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距(technological gap),认为新产品总是在技术创新的发达国家最先问世,并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
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进口国(通常是发展中国家)随后进行模仿生产,在模仿国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通过开发新技术,保持技术优势和贸易优势随着模仿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创新国失去竞争比较优势,出口下降,模仿国则扩大出口(注:陈宪等:《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36页 在波斯纳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美国销售学家弗农(R.Vernon)于1966年发表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后经威尔斯(Wells)、赫希哲(Hirsh)等人不断完善虽然这些学者对该理论的解释方向不一致,但其主要学说内容均在说明产品的比较利益转移现象,即“技术”或“know-how”会使新产品在创新国保持对外的竞争力,但随着技术转移,生产特性和需求发生改变,而使产品的生产区位从创新国移至先进国家,再由先进国家移至发展中国家,最后再由发展中国家出口至创新国和其他先进国家 根据弗农的划分方式,一项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新产品(new products)、成熟产品(mature products)和标准化产品(standarized products)三个阶段(注: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56页。
1.新产品阶段具有高所得消费群和广大市场的及少数先进国家,受消费需求的影响往往最先生产出新产品,并垄断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其他国家因为需求落后,加上技术瓶颈无法突破,生产期、需求期和竞争力均呈落后现象在产量上,创新国最早生产,成长最快;在贸易上,创新国为唯一的净出口国,其他先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净进口国 2.成熟产品阶段当产品需求扩张后,降低成本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了寻求较低的生产成本,并领先其他国家占有已开发国家市场,创新国会选择生产条件优越、市场潜力大的地方作为新区位被移转地的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和贸易收支的问题,往往鼓励进口替代,所以技术会源源不断地移往被投资国,被投资国的出口、产量和产品竞争力也将逐渐提高 3.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标准化产品期间,劳动力成本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对于一般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的生产基地通常会转移至低成本的地区当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创新国的技术专利失效后,生产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最终会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把产品出口到创新国和其他先进国家,产品生命周期在创新国宣告结束此时,创新国又利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优势进行再创新,开发其他新产品。
一项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在新产品阶段,就技术、资本、价格等要素而言,唯有创新国较具生产优势;在成熟产品阶段,早期的模仿国具有一定优势;到了标准化阶段,晚期的模仿国最具优势(注:陆玲钰:“产品循环理论的实证研究——九项产品的个案分析”,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经济专论,第46期,第6页不难看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将动态比较成本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结合起来这一理论运用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为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本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台湾产业资本转移的理论应用分析 产业资本的转移基本上是指一国或地区厂商通过向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或境外设立新厂或分厂,将资本、设备、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等移往国外,从事生产和行销等国际商业活动(注:丛林:《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7页二战后,各国或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了专业化协作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引起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包括劳力密集型和污染比较严重的一些“夕阳”产业纷纷迁移至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有利资源条件和政策扶持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带动资本在各国和地区间的移动和转移。
自1950年代以来,台湾先后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政策,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和产业,改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并且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台湾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依靠的是紧密的垂直整合分工,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过度强调生产制造,缺乏研发创新,因而在国际高科技产业价值链中只能赚取附加价值低的加工费(OEM)和少量的设计费(ODM)1990年代,台湾岛内投资环境趋于恶化,中下游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并面临国际专业代工厂商(EMS)的竞争压力,高科技产业依靠本岛作为生产基地、以低成本获得国际代工优势的发展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生存发展面临严重的“瓶颈”,不得不遵循传统产业外移的轨迹,加速生产基地的向外转移(注:吴连赏:《台湾地区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其环境结构的变迁》,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35页一方面是寻找成本低廉的生产地,延续产业发展的生机,另一方面是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一)总量分析 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通常反映在其对外投资上,若对外投资越多,表示产业资本转移越多;反之,则越少。
二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初级能源集约”和“电脑集约”两次技术革命自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就注意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替换下来的劳力密集型产业;7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将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的材料型重化工业,转换为以高科技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台湾借机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形成“日本进口,台湾加工,出口美国”的经济循环模式这期间,台湾对外投资金额较少,数量也极为有限从80年代中期起,台湾在一定资本积累和资源禀赋升级的基础上,大力从美、日引进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迅速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拓同时,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推动“国际化、自由化和制度化”进程,吸引侨外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得到迅猛发展从台湾吸引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比较看,国际资本流入台湾与台湾资本外移有着密切的联系(参见表1) 表1 台湾吸引侨外资和对外投资统计(1952~2001年) 单位:亿美元年度 吸引外国人投资 吸引华侨投资 对外投资 差额 (A) (B) (含大陆)(C) (C-A-B)1952~1986 46.91 12.40 2.72 -56.591987~1995 146.86 16.45 156.27 -7.041996~2001 264.60 9.71 353.35 79.04 资料来源:根据(1)《台湾侨外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台湾“经济部投审会”,2001年9月;(2)《台湾地区经济统计年报》,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02年7月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资本流入居主导地位1952~1986年,台湾吸引外来投资共59.31亿美元,其中外国人投资46.91亿美元,所占的比重高达79.09%;华侨投资12.40亿美元,仅占20.91%,外国人投资在台湾吸引外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期间,台湾主要利用外来资本进行岛内经济建设,对外投资金额较少,仅有2.72亿美元,两者差额达-56.59亿美元,说明1987年以前外国资本和产业大量转移台湾,而台湾向外转移的产业相对较少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资本流入与台湾资本外移并驾齐驱1987~1995年,台湾吸引外国人投资进一步增加,华侨投资金额逐年减少1987年,台湾吸引外来投资共14.19亿美元,其中外国人投资12.23亿美元,占86.19%;华侨投资1.96亿美元,仅占13.81%至1995年,台湾吸引外来投资增至29.26亿美元,其中外国人投资增至27.57亿美元,比重高达94.22%,而华侨投资仅增至1.69亿美元,所占比重不足5.78%这说明尽管吸引外来投资不断增加,但外国人投资仍占最主要部分同期间,台湾对外(含祖国大陆)投资大幅成长1987年,台湾对外投资金额为1.03亿美元,至1995年大幅增至24.50亿美元,增加近24倍,说明台湾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岛内“夕阳”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条件逐步丧失,资本外移速度不断加快。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产业资本外移速度明显加快1996~2001年,台湾对外(含祖国大陆)投资总额为353.35亿美元,吸引侨外资总额为274.31亿美元,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差额高达79.04亿美元,说明台湾对外投资金额大于吸引外来投资金额,产业外移的速度超过内移的速度 (二)地区分析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中,台湾并非产品创新地区,仅是处在中间位置,亦即台湾通过与先进国家如欧、美、日的贸易联系,将其创新产品引进岛内生产(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通常是美国提供系统软件与特殊晶片设计,日本提供关键零组件),再通过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将原内移产业外移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地,而完成先进国家创新产品在国际间的生产转移因此,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台湾以发达国家为主,台湾产业资本外移的目的地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主(参见表2) 表2 外国(地区)对台投资和台湾对外投资统计(1952~2001年) 单位:亿美元,%国别 外国(地区)对台投资 台湾对外投资(地区别) 1952~1990 1991~2001 1952~1990 1991~2001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香港 8.31 6.27 18.04 5.15 0.61 1.98 11.06 2.30新加坡 1.99 1.50 30.87 8.81 0.70 2.27 16.99 3.53中国大陆 - - - - - - 198.87 41.30日本 36.82 27.78 58.67 16.75 0.09 0.29 7.65 1.59美国 32.88 24.81 74.64 21.31 1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