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集安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提升突破瓶颈题(附答案).docx
1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方便了隋炀帝南巡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2、 科举制开始于以下哪个朝代( )A.明朝B.汉朝C.隋朝D.元朝3、 武则天出身寒微,将立为皇后时,即招致大臣的坚决反对;但是,武则天得到了朝中庶族官僚的竭力支持,终于掌握了局面;除此之外,当时社会对妇女的礼法束缚较弱,有利于妇女充分发挥才干;这表明武则天得以称帝( )A.与时代发展趋势息息相关B.是她努力发展生产的结果C.与她神话武周政权有关D.是她创立殿试制度的结果4、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大治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我国首次出现大一统时期B.国家政权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C.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D.民族进一步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时期5、 我国古代被称为“书圣”“诗仙”“诗圣”的分别是(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B.王羲之、李白、杜甫C.张旭、顾恺之、李白D.张旭、顾恺之、杜甫6、 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通过以下两首他创作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开元到天宝年间,唐朝的社会变化是( )《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A.由繁荣转衰落B.由开放到封闭C.由开明到专制D.由尚武到轻文7、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如下表);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时期特征秦汉魏晋南北朝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或者相国;隋唐宋元时期宰相由一个人,发展成为一群人;明清时期朱元璋撤捎中书省,废除丞相及宰辅制度,国家政事,一由皇帝决断;——摘编自陈长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地方权力逐渐削弱C.政府机构日益健全D.思想控制明显加强8、 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下列哪种作物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A.粟B.小麦C.红薯D.水稻9、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其主要原因是( )A.宋代科技进步,文化多彩B.宋代交通便利,海外贸易发达C.宋代国家统一,民族交融D.宋代商贸繁荣,商品经济发展10、 在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唐三彩D.越窑11、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也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题材,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③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A.③①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12、 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事迹( )A.反映了宋辽之间长久的军事对峙B.保护了南宋百姓免遭蒙古的劫掠C.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13、 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A.市民文化生活丰富B.经济重心南移C.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D.南方社会动荡14、 李清照的作品在北宋灭亡以后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辛弃疾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重于词作之中;这都反映了宋词( )A.风格千变万化B.形式便于歌唱C.艺术价值较高D.反映社会现实15、 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通史是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16、 下图是明朝军队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组成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这里的“鸳鸯阵”要对付的敌人是A.倭寇B.农民起义军C.沙俄侵略军D.噶尔丹叛军1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女王所说到的长城应当是修建于A.清朝B.明朝C.秦朝D.战国18、 印度洋岛国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睦邻境,数邀劫往来使臣,诸蕃皆苦之”,成为阿拉伯国家船舶往来中国的最大障碍;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苦劝亚烈苦奈儿无效,为此,率军清除了其势力;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扩充了明朝的疆土B.扩大了朝贡贸易体系C.打击了倭寇的势力D.保护了海上丝绸之路19、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区分史实和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深得民心C.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20、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说明( )A.宋代没有出现民族交融B.元朝进各少数民族完全汉化了C.元朝时期有民族融合的表现D.元朝时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21、 “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材料认为倭患严重的原因是A.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B.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C.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政策D.沿海居民走私活动猖獗22、 清初,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A.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23、 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的相关史实,表中划线处应填( )朝代相关史实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隶属_____省A.浙江B.福建C.广东D.江苏二、综合题24、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上,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奋斗》材料二:中国的中央统治者们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事,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中国历史十五讲》〔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并指出该制度在明朝的具体表现;〔2〕请分别说出秦朝、汉朝、明朝、清朝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2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政权民族措施西夏党项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文字;金女真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元朝蒙古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 在统治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重点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张传玺《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中“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掌管哪一地区的事务?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概括这三个政权在治国措施上有哪些共同特点?〔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例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26、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秦朝、明朝都修筑了长城,同为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他们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请完成下列表格;姓名时代研究领域主要成就〔 〕〔 〕文学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 〕明朝医学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宋应星明朝经济学所撰写的〔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