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docx
11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文解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一 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千年 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词语解释】明妃:指王昭君朔漠:北方大沙漠1. 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 己的隐隐哀伤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 山对峙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 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2.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3. 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 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4.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 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5. 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 于是就按画像召见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昭君不肯行贿,画工就把 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 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省识:略识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6. 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这里代指王昭君空归月夜魂:昭 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7. 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8. 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一 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 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一去〃是怨恨之始,一个'连〃字说明昭君 虽去,心里还在想着汉朝独留〃是怨恨之结向〃字写昭君死后还 心向汉朝句句含情,笔笔有意诗人写昭君之怨恨,亦即自写其怨恨,抒发了高才不遇的感慨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 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 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 国之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 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 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 出,寓意深刻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766),与《秋兴八首》同时, 当时杜甫寓居夔州其创作正值"老去渐于诗律细"的境界诗人一面 咏怀古迹,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情怀五首诗分别吟咏庾信之"支离"、 "漂泊";宋玉之"风流儒雅";王昭君之不遇明君;刘备之饮恨托孤; 诸葛亮之壮志难酬五篇之人物异代,各诗独立成篇前三篇重在咏 古人以抒写文人才子之怀才不遇;后两篇重在感慨历史之无情和难 料此为第三首,对王昭君深寄同情,其中自然也有怨君之意或许 昭君之未能见知于君王,引起了杜甫的怀才不遇之感然而杜甫写诗 往往不把意思说尽,留下许多言外之意,让读者去体会《唐宋诗举 要》云:“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汇编唐诗十集》引吴云:"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网师园唐诗笺》:"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 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 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 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 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 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 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 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 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 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 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 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 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 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 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 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 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 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 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 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 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 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 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 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 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 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 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 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 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 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 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 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 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 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 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 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 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 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 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 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 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 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 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 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 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刘熙的《释 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 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 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 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 了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 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 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 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 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 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 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 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 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 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 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 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 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 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 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 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 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 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起句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 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座落着昭君村上 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下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具体点明 古迹所在,很自然地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 一个“赴〃字,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一个'尚〃字,写出江村 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 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
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 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 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 的咏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 剧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单于自言 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一去紫台〃 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 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 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 君生前死后的哀怨清人袁枚论诗曰:“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 杜甫以“紫台〃对“青冢〃,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先从字缝中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连〃、“向〃二字,更是颇具匠心, 前者将“紫台〃、“朔漠〃连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 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后者使同种色调互相渲染:青冢瑟瑟,面向 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 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
这两句中的“朔漠〃、“黄昏〃,又是叠韵双声 这正如《贞一斋诗说》所云:“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成为指 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律'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 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