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材料.doc
9页研究方向与定位从深海油气资源开采装备产业化发展入手,重点对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开发深海钻井船、新型半潜式生产/诸油平台、张力腿等平台、大功率深水三用工作船、新型双体半潜式运输船两型辅助船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开发及研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面向相关产品研发的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数字化设计、工程分析与虚拟仿真工具,创建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设计的“数字样船”,应用数据管理(PDM)系统,规范设计流程,实现产品设计知识管理,提升设计效率与管控水平融合先进的制造型企业管理理念,研究企业级的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综合集成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产品,使企业具备快速研发、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并行协同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特点1)船舶与海洋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软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产品详细设计及生产设计全过程三维设计的工程化方法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体系的整体优化为目标,进行设计流程重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群组协同工作模式,在全三维数字化条件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建立数字产品的柔性生产线,并结合产品设计开展工程化验证同时,针对国内行业的现状和需求,开展异构设计系统的集成与应用研究2)船舶与海洋工程虚拟仿真技术:根据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设计建造的特点,在全三维产品模型及产品数据库和资源数据库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产品的虚拟设计、试验、制造、测试和维护,进行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可装配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以及舱室空间合理性评估和优化,深入开展人机工程虚拟仿真验证技术研究,通过设计-仿真验证-修改的反复迭代,实现设计结果的合理优化,满足设计制造一体化的要求3)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平台技术:在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设计流程进行综合集成,建成多专业并行协同的数字化集成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平台,实现产品设计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及信息访问控制等功能集成,对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研制过程进行精细化、规范化、扁平化、层次化、数字化的管理,提升设计效率与管控水平。
4)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系统综合集成技术: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设计、制造流程为基础,通过研究与设计相关的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和与制造相关的计划、物流、质量、成本等流程,寻求产品生产线的最优流程途径,定义各业务主流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填补产品设计数据和生产制造数据之间的鸿沟,打通整条产品生产线的数据链路,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并行协同的数字化工作环境,实现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综合集成,解决企业在大型复杂工程系统组织实施中所面临的难题,支撑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未来拓展领域ü 半潜式平台(SEMI)、张力腿平台(TLP)、立柱式平台(SPAR)、新型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等深水石油开采装备的前端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ü 大功率深水三用工作船、新型双体半潜运输船、深海起重铺管船、深海钻井储油船等辅助工程船自主设计开发; ü 深海浮式结构物运动响应分析与试验技术、深海平台定位系泊系统设计、深海工程装备动力定位系统关键技术、深海工程装备共性建造技术等深海油气开采工程装备与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ü 海底储油、海滩储油等能源装备设计开发。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软件研发通过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三维设计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设计平台技术研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软件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的特点,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等途径,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软件一、著作权、知识产权、专利情况1、船舶类专利序号专利号专利名称专利类别权利属性备注1ZL200510120534.9重力平衡式船舶垂直升降机发明有效授权2CN200510120589.X超大型构件水上浮运方法发明有效受理3ZL200620098617.2一种大型客滚船船型实用新型有效授权4ZL200620132074.1船舶上层建筑甲板弹性接头实用新型有效授权5CN200610112302.3船舶大跨度多层上层建筑甲板间支撑结构发明有效授权6CN200610124472.3船用水垫式半浮动贮罐支承装置发明有效授权7CN200610124588.7超大型构件的水上浮运方法发明有效授权8ZL200620137805.1一种排气阀实用新型有效授权9ZL200630145236.0观光舰船外观设计有效授权10CN200610125074.3一种浮筒液位监测系统及方法发明有效授权11CN200710051294.0一种大型升船机承船厢的制造安装方法发明有效受理12ZL200720083749.2一种有电缆和/或管系通道的船舶结构实用新型有效授权13ZL200720084397.2悬臂式翻床实用新型有效授权14ZL200720084398.7一种用于轮轴热套的加温炉实用新型有效授权15CN200710052862.9数控切割控制装置及数控切割控制方法发明有效受理16CN200710082130.4舰船隔舱电缆密封橡胶块发明有效受理17CN200720088079.3无杆锚实用新型有效授权18CN200710168310.4数控管件装配机发明有效授权19CN200710168309.1嵌补管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法发明有效授权20200710083820.1 模拟假海装置发明有效受理21CN200720300480.9一种晶间腐蚀试验控制装置实用新型有效授权22CN200820068238.8水下倒锤测量装置实用新型有效授权23CN200820068240.5一种用于磁性检测的平板车实用新型有效授权24CN200820068618.1锥度小端测量仪实用新型有效授权25CN200810048908.4龙门式多头自动焊接机发明有效受理26200810076070.X潜水员运载器发明有效受理27200810196874.3 高温阀门发明有效受理28200810197107.4 双体船摆墩装置发明有效受理29200810076739.5 一种钛合金止回废气操纵舌阀发明有效受理30200810076737.6 舰船声纳导流罩发明有效受理31200810076736.1 舰船单缸液压机发明有效受理32200810076852.3 围壳舵实施压机发明有效受理33200810076853.8 舰船主干电缆敷设和盘卷装置发明有效受理34200810076854.2 舰船耐压船体组合T型肋骨制造方法发明有效受理35200810077124.4 罗经指示方位与真方位一致性校准方法发明有效受理36200820191963.4 一种半潜船实用新型有效受理37200820191965.3 一种球首双尾鳍艉船实用新型有效受理38200820191962.X压力容器大接头焊接培训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39200820191964.9 一种船用管路通舱管件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0200820193281.7 一种单层隔振设备安装模板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1200820193282.1 实船用燃油消耗率测量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2200820193207.5 推拉杆式调距桨桨壳密试装备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3200820193208.X螺母坚固件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4200810077514.1 螺旋桨拂配液压装备发明有效受理45200810078501.6 舰船可弃压载装置发明有效受理46200910120258.4 舰船耐压密闭门的制造方法及加热装置发明有效受理47200920300840.4 一种滑动小车联接器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8200920300848.0 一种球面加工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49200920300853.1 一种框架式液压船锚试验机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0200910301329.0 一种铰孔机发明有效受理51200920301891.9 大型设备机座面板现场加工铣床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2200920301614.8 海上人员换乘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3200910301714.5 镗孔机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4200920303570.2 一种圆周面自动堆焊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5200910302573.9 一种高强钢返修焊的工艺方法发明有效受理56200910121633.7 舰船耐压船体T型肋骨校正装置发明有效受理57200910121634.1 耐压船体用液压式撑杆发明有效受理58200920305019.1一种起重机起升高度限位控制装置实用新型有效受理59200920305312.8铰孔机实用新型有效受理60200920306837.3一种千分尺实用新型有效受理61200910122620.1舰船锥柱结合耐压分段的制造方法发明有效受理62200910122958.7一种曲面划线测定装置发明有效受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