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的特点 成因及其教养方法的探讨.docx
4页问题儿童的特点 成因及其教养方法的探讨 问题儿童的特点 成因及其教养方法的探讨 儿童性格的形成,是天性和养育互动过程的结果在儿童的开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明显的特点,了解这些问题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以及掌握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儿童的积极成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指出问题儿童的特点及成因,同时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法,以利于养育者能够更好地帮助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开展他们良好的性格 问题儿童 特点 教养方法 一、五种根本问题儿童的特点 国外心理学教授斯坦利.I.格林斯潘博士在?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一书中,介绍了五种问题儿童的分类:高度敏感的儿童、沉迷自我的儿童、叛逆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以及过分活泼的儿童当然,这个分类只是给出一个根本的框架,大多数儿童并不是完全属于这五类儿童中的一类,而是倾向于某一类,或者同时带有其中几类的一些特点,所以在观察和教育儿童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而不是给儿童贴上某一类别的标签 1.高度敏感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很聪明,有创造力,口头语言能力强,富有同情心和容易理解别人;这类儿童容易出现的性格问题在于他们依赖性强,专横又挑剔,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同一时间对于太多的东西感兴趣。
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阴晴不定这些词语是养育者对于他们的评价 2.沉迷自我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通常安静,有满足感,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内向,对外界的反响不敏锐,无兴趣感,关注自我,不与人交往,被动,懒散,会出现社交障碍这种不与社会进行主动互动的性格导致他们不能开展性格局部的现实感,而是沉浸在自我的幻境中,有碍于完整人格的形成 3.叛逆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中有些极为聪明,做事有组织、有方法并且目标明确,抽象思维兴旺,通常成年之后在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有所建树这类儿童的消极性格特点是固执,想控制一切,对待事物喜欢说“不〞,表现出不合作和消极的态度,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周围环境中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4.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性格表现通常是积极的,思维和身体状态都很活泼,证明他们很有热情,也很聪明,对周围环境充满探究的兴趣但是这类儿童的消极表现是十分“好动〞,像个“飞人〞,无法安静下来,思维和动作表现总是迅速从一个“点〞转到另一个“点〞通常这类儿童被定义为不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的多动症患者,但是这种界定需要慎重,一般情况下,一个儿童是否存在注意力障碍需要足够的医学和心理学评价证据,否那么应该把这类问题当作一种消极习惯,能通过培养积极习惯来改变注意力状态而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以解决。
5.过分活泼儿童的特点这类儿童喜欢用动作进行表达,倾向于用身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不能平衡自己这种过剩的精力,就变成了暴力和攻击这些儿童有些是因为很恼火而且高度敏感才会富有用攻击性,有些是因为渴望更多的感官刺激而具有攻击性 二、五类问题儿童的成因 这五类问题儿童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我们需要从天赋、家庭和社会环境互动等方面寻找原因 1.天赋方面的差异儿童们在出生后对于声音、触觉和视觉的反响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感觉对于我们成人而言是大致相似的所以这就让照料者忽略了幼儿期孩子对这些反响的不同感受,从而失去了纠正孩子们因此而造成的不良情绪的时机父母们可能完全忽略孩子们对于他们所见到的事情的理解、反响方式和能力是很不相同的 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从成人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反响,或者简单认为孩子们都一样这些成人的想法和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差异,忽略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丧失了教育他们形成积极情绪体验的最初时机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明显比方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儿童,敏感度本身并不会使儿童变得害羞或者不爱交际,而是儿童的照顾者们或者密切接触群体与儿童的互动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性格。
每一个家庭、照顾者以及周围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有的家庭及照顾者精力充分但却杂乱无章,周围环境也是如此有些家庭和照顾者那么有懒惰、被动和消极的特点有些照顾者总是敏锐地观察儿童,并且对于儿童的行为持积极和同情态度有些照顾者可能对儿童的反响持否认态度,不鼓励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家庭气氛热情活泼,有些家庭那么显示出安静、内敛这些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照顾者的个性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性格的形成 3.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食物和化学品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有其不确定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食物和化学品与儿童的行为具有相关性一些儿童对于特定食物和化学品具有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导致儿童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异常反响对于由此而导致的儿童行为的变化,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个体的存在,排除孩子接触一些敏感食物和化学品,通过细心地观察,排除掉有可能导致孩子行为乖僻和不舒服的食物和化学品 三、五类问题儿童的教养方法 我们这里强调一种观点:这五类问题儿童的界定只是为了解决儿童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的孩子主要在哪一类问题上,不是简单地认为哪个孩子就属于哪一类,所以要抓住儿童开展中的主要问题,而不是给自己的孩子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1.对于高度敏感的儿童的教养方法主要是建立一种养育气氛:这个气氛包括四大要素:同情和理解、规那么和限制、鼓励主动性和自我观察 养育者要在同情和理解与规那么限制之间找到持续的平衡养育者对于这类儿童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同情和灵活性,同时要更为坚决地设定规那么和限制养育者要知道尊重这类儿童的特殊需要,同时要教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自私想法和行为这其中要把握一种平衡,也就是保护、尊重和规那么的平衡,也就是当孩子哭闹和生气的时候,我们能充满理解、同情孩子,同时要时刻坚决自己的规那么意识 养育者给孩子越早设定规矩和界限越好帮助这类儿童了解界限和规那么在哪里,以便于这类儿童形成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这里我们要注意惩罚的运用要恰当,我们的惩罚不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那些事情,而可以采用比方说不让看电视、不让玩玩具或者要求其做一些家务等养育者和孩子都必须认识到互相合作、共同控制或限制某些行为是明智之举 鼓励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让儿童找到感觉平安、更受欢送、更独立自主的方式养育者的目标是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自我观察有助于这类儿童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鼓励自我观察较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讲述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悲伤、孤独或者愤怒的感受,他就更能够认清楚自己,主动做出人际关系的选择。
2.对于沉迷自我的儿童,养育者所思考的是如何将孩子从自己的梦想世界拉出来养育者可以成为孩子从梦想世界进入现实世界的桥梁对于这类儿童,养育者要记住一个目标: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养育者要付出持续的热情、爱、同情与认同,从而打动这类儿童的心 3.帮助叛逆的儿童最重要的方法是了解他的不平安感和弱点,从而呵护他养育者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养育者对待消极、叛逆、拒绝的最恰当的态度是充满爱意的关心他爱、尊重、信任、热情、理解和同情是对于叛逆儿童的最有价值的态度 设定规矩和鼓励自我意识也是纠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儿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和对待事物的容忍度有助于缓解叛逆的心理设定界限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这类儿童采取“温和〞的限定和同情,还有灵活性能收到比拟好的改善叛逆的效果 鼓励自我意识在于鼓励儿童将自己的感觉组织成语言,对于自己的行为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这种不断地反思,孩子将渐渐学会如何应对困难 某些身体运动可以缓解叛逆儿童的过重敏感性和压力,比方说大肌肉运动、有节奏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些运动的决定权教给于儿童,因为他喜欢支配一起 4.对待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养育者要清楚地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强项和弱项,做到发挥强项用来弥补弱项。
养育者要根据儿童的先天优势建立一种自信有的儿童有听力信息处理障碍,有的儿童有视觉信息方面的障碍,有的儿童在运动技能方面有困难,有的儿童在信息处理上有障碍这些都需要养育者有清楚的了解后,鼓励强的方面,弥补弱的方面,这样会逐步建立儿童的自信心 调动儿童的情绪来维持注意力也是很好的方法注意力的保持局部在于持久的欲望或情感养育者必须培养一种让孩子倾向于你的情绪状态,要努力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积极的情绪互动环境养育者要了解孩子的动机,并且创造出足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情境 在儿童的每一个开展阶段,养育者都要鼓励孩子开展积极参与的能力也就是观察到孩子注意力方面的弱点,在孩子开展的过程中用积极的方法弥补孩子的注意力弱点 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治疗也可以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品质自我观察的能力出现在5到12岁的阶段自我观察是对于自己思维和感受的关注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观察的能力需要反复使用与练习来加强自我治疗也是提高注意力的较好方法自我治疗指的是指用一套策略提醒自己提高注意力 5.对待过分活泼的儿童,养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平安感,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抚,同时设定界限,通过一些游戏让儿童建立一种规那么意识。
养育者要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运动系统这种控制过程需要大量的游戏环境来实现同时养育者要建立一种和谐、平安、亲密和快乐的气氛,让孩子更有爱心所有这类儿童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养育者和儿童建立一种学会关心、同情和尊重的呵护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平安感的根底 游戏的方法对于这类儿童也有良好的效果通过一些模拟的游戏,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感受,学会使用观念,而不是用动手或者是愤怒来处理问题 总之,我们强调一种观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应该得到爱心、耐心和有效方法的帮助对于教养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积极、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断弥补曾经缺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斯坦利.I.格林斯潘,杰奎琳.萨蒙著.姚芸竹译.为什么孩子这么难教――心理学家教你养育五类问题儿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