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课件 新人教版.ppt
33页西蒙诺夫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 曲,各有什么寓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 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 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 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 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 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 大影响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 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 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 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 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 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 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 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 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 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 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 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 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 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 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 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 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 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 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 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给下列字词注音: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匍 匐 腋 下 拂 晓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zhuóbǎojiàopú fúyèfúlìwēiqǐqì kē yēyǎojū gōng通讯的特点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 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 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 的本质意义!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 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 和事更系统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 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 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 ,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 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地点:人物:事件: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 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 红军的深厚感情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 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 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 坟堆26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 额。
25段)“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 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 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 ,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 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 那老地方40段)4.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 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 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 ,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 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 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 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 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 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 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 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 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 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描写 ? 炮火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 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 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 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 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 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 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炮火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 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 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 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 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 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蜡烛蜡烛有特殊意义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 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 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 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 战斗情谊的象征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 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 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 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 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 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 走了 黑 围 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 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 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 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 母亲般的爱。
黑围巾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 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老妇人的动作爬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 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 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 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 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 、“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 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 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 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 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 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 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 的感情 2、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 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 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补充说明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 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1、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 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 ,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 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 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 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 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 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 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3、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 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 哪里小 结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 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 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 百字思考提示: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 心里是怎么想的?(课后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