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pdf
27页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1 1 1 绪论绪论 1.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我国股份制银行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同业竞争压力也持续增长,股份制银行并未清楚了解自身特点,争相通过非理性的竞争方式与国有银行争夺传统行业以及大型企业的融资市场,此举不但风险巨大,且收效甚微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发展银行(后平安银行)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的窗口进行资金融通,在有真实贸易业务背景的票据业务下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逐步进入石油、能源等大宗商品的行业金融链,增强与同业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优势,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一站式服务” “专业银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股份制银行不断对其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升级,平安银行突破了传统模式,通过对自身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市场的细分,创新性地提出了有益于股份制银行拓展业务的模式平安银行在此浪潮中率先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和贸易融资的“ 1 + N ”供应链模式的概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平安银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此融资服务升级为供应链金融服务。
2006 年,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正式上线,综合多年来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一系列产品 信息科技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使得各种组织团体的流通成本大幅降低,供应链正在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大型企业将会将重心放在品牌打造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核心方面,而将低附加值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留给中小型企业,供应链金融便借此机会大力推广中小企业一般会利用其拥有的自身优势(如特别的专利权、专项技能等)跻身供应链中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它的发展需基于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这包括了完备的法律体系等法律对供应链金融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对信贷人的保护,也体现在对物权的保护上供应链金融虽是一种创新型的商业银行业务,对传统的信贷人的权利十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2 分重视供应链融资往往和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在一起,在注册和运用的法律保障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 “物权法”的通过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有极大贡献除此之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金融环境还包括征信系统、监管机构和网络系统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1.1.2 1.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在历来的调查中, “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只得到部分满足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央行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1.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6%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因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企业经营环境及业绩的不断恶化,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实行信贷紧缩,但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却呈现出逆势而上的态势根据 2009 年第一季报数据,六家上市银行(工行、交行、招行、兴业、浦发和民生)第一季度新增贴现 4558.25 亿元,较 2008 年年底增长 66.4%,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中小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青睐以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重视可以说,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 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2012 年,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谋求转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促使各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尤其是供应链金融这片“蓝海”中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3-2018 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深发展在 2006 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3 因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意义在于,它通过“巧用强势企业信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三大路径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化于无形而其中“强势企业信用、存货、应收账款”都是一些通俗的招术,如果单独看,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组合,却把原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三大障碍“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解决了,从而使这一模式具有低风险的存在基础 1.21.2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2.1 1.2.1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的结构分析,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针对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提供资金、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 “供应链”的广义上的概念不仅包括核心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同时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以及代理商等,也就是销售渠道。
) 1.2.2 1.2.2 核心企业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的特异性变量,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风险控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之间建立的为成员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协议安排在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授信中,常会以与成员企业想匹配的解决方案将核心企业的授信穿插入风险控制的函数中核心企业是物流供应链金融和现金流量的骨干,提供基于核心业务信息,包括信贷下游的初审意见,及信贷提供预警信息,银行可以定期评估供应链成员,银行可定期对供应链成员作出评价,有助于银行进行贷前及贷后审核,这也是核心企业的作用之一然而,当核心企业出现经济风险或是道德风险时,不仅不能发挥其风险控制作用,还有可能会影响到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4 1.31.3 理论回顾和研究现状综述理论回顾和研究现状综述 1.3.1 1.3.1 相关理论文献回顾相关理论文献回顾 1.3.1.1 1.3.1.1 波特的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是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创造性地把分解企业增值活动为基本活动和协助活动。
企业在增值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创造价值,那些可以真正创造价值的被称为“战略环节” 企业在增值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创造相应的价值,那些能够实际创造价值的被称为“战略性环节” 为了保持相对优势,企业必须保持该战略性环节的优势波特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分析价值链环节的战略位置,并建议企业把重点放在资源的这个方面,从而形成在链接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竞争优势对价值链进行分析,了解该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的所在,并建议企业把重点放在这方面的资源上,以便在该环节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企业在一个行业内的地位优势可以是源于企业基本活动所得到的优势,也可以是企业协同活动给价值链整体增加价值所带来的企业的优势,这样的协作优化可以使价值链中的每个成员都获得价值上的增值i 1.3.1.2 1.3.1.2 精益管理理论精益管理理论 精益管理理论是基于“精益生产”这个概念精益生产(LP 精益生产)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学者詹姆斯 . P. 沃麦克等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学者詹姆斯 P 沃麦克等对全球 17 个国家 90 几个汽车制造厂的取样调查分析得到的结果,该计划被称为“国际汽车计划( IMVP ) ” ,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的丰田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合适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的管理方式。
精益管理最初在生产商的实践上得到了非常理想的结果,该理论方法已经逐渐运用到了价值链的各个增值活动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上升其实践价值,从最初的管理办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论精益管理理论理想效果是:企业不仅为顾客提供了令人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浪费程度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5 1.3.1.3 1.3.1.3 组织理论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并从一般应用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并从分析中得到普遍适用的规律的理论体系组织理论和社会生存和管理组织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下就分析组织理论的发展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泰勒首先提出组织理论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的历程组织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生存和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1、古典组织理论的兴起 在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此同时,组织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已提上议事日程。
当时,组织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派系: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官僚体制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制,职能管理制要求设置职能管理机构,该职能管理机构是独立与其他生产性部门的机构,在职能管理机构的规划下,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职能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对每个部门每位职员明确分工,要求所有的部门及职员只承担 1 到 2 项工作任务,职能管理机构还提出了权利下放的例外原则,使上下级之间权利平衡,上一层管理人员把一些日常事务授权给下一层管理人员,而对比较重大而重要的事务保留决策权,并拥有对下层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权 2、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演变 随着科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认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还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对人的激励不仅有客观因素刺激,还有主观方面的满足这种满足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等人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金融融资案例分析——基于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6 梅奥率先提出了“社会人”这个概念,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他认为人际关系的管理是微妙的。
人不仅追求经济上的满足感,也追求情感上的满足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感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的架构及组织的决策在提高生产效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最高层领导的整体规划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对一个团体的工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知名学者巴纳德等提出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关联着每个人的机构,既然关联着每个人,那么组织之间、个人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合作就是要将每个人与每个组织的目标融合为一,将整体效率最大化地提高同时,巴纳德提出领导和员工的相互合作决定于员工对领导的肯定,而不是领导的职务 3、现代组织理论的渐进 现代学者继续推进对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科技突飞猛进,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增长速度,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是全球物资流通加速,全球企业竞争愈加激烈, 企业对管理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 现代学者综合现代企业和市场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各个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及实用性,得出的系统性的结论,包括了系统组织理论、群体生态理论及资源依赖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曼斯、卡斯特等科学地研究了组织机构系统,认为是组织系统是一个具有完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