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文化源与流的辩析.doc
15页道 ”的思想文化源与流的 辩 析——兼论平凉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朱国勇内容提要:·“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精髓·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开启了对“道” 的探索与体悟,为中国人探求至道,探求真理树立了千古典范·崆峒山是问道圣地或道源圣地;平凉城区是问道古城·平凉城市的文化主题与文化定位应当是“问道古城,弘道平凉” ;平凉城市精神应为“ 问道”精神,即探索真理、治国安民的精神;平凉城新区主题公园应定位为“问 道公园” ·平凉城市新区 “问 道公园”的概念策划是“一个主题中心、三处大型雕塑、一条太极水系、两条文化长廊、两个综合系统”辩析“道” 的思想文化的源与流,论证和确定平凉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城市新区主题公园的主题,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现实的问题一、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21、“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1)“道 ”是老子 创立的最高范畴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 为 最高范畴的完整思想体系,从“道 ”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道 ”的核心思想有三个要点:一是万物始基为 “道”。
老子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名虚而质实,无形而实存,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内在根据;“ 道” 是万物的最 终归宿二是“道法自然”老子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或大自然,是指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最高价值三是“反者道之动” 反 ”就是事物运动的总规律它首先是指事物都是以相反相成的状态存在的,并且相互转化所谓“ 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则到一定限度必然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其次是指事物运动的方向具有循环性,事物从一定的起点出发,经过一段运动,又返本复初,回到起点2)“道 ”是庄子的最高精神境界庄子对“道”有继承有发展,把“ 道 ”论的重点 转移到 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 对世俗的超越庄子幻想让自己的心灵自由翱翔于无限广大且一尘不染的精神世界里,表达了他对污浊不堪、是非混乱的现实世界的厌3倦在这样的神游中,庄子得到了莫大的愉快,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精神超越,进入了“与道为一” 、“与天地为一”的境界在庄子哲学中,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道” 的境界,他把 绝对精神自由的获得称为“得道” 和“体道”。
可见, “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摒除了世俗的欲望、观念、价值、规范的自由超脱的心灵或精神状态3)黄老之学把“道”引入了社会领域黄老之学是 战国中期一部分热衷于为政之道的道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将老子之学同春秋以来流行的“黄帝之言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改造的结果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可以概括为“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其学 说的最主要内容就是 为法家的政治主张寻找哲学依据,用道家哲理论证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求道”、 “闻道”、 “达道”、 “弘道”是古代先哲们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道 ”不 仅是道家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概念和思想宗旨,是儒道相通的思想源头孔子说:“朝 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把“道 ”作为儒家的最高追求和最高精神境界荀子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对“道” ——事物最根本、最全面的原理的把握,即“知道” 但是,他 说:“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道” 本身是不变的,但却能穷尽天下事物的一切变化因此,任何一个个别的认识都不足以概括它4也就是说,在“知道 ”的过程中由于人的 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最易犯的错误就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
《中庸》对“道” 有更加系 统更加具体的内容表述,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所 谓“ 达道”就是通行无碍、普遍以极的人之道,其具体内容就是社会中的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五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与之对应的五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3、“道”的引伸义、泛义有道理、哲理、真理、道德、规律、法则等多种含义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道的含义有了一定的引伸和变化在“ 道不同,不相与谋” 及 “至同道合”中,道的意思是志向、志趣、理想、追求的意思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替天行道”中,道的意思是道义、正义、民心的意思在“ 坐而 论 道” 、“文以载道”中,道的意思是道理、思想的意思在“ 治国之道” 、“修身之道”、 “医道”、 “人道” 、“天道”中,道的意思是规律、法则的意思4、“道”的思想和文化对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和构建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道的思想和文化长期以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信念5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至今, “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 贵财富,对于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和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的构建,仍然可以提供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养料。
主要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以和为贵” 是“道”的基本精神之一道 ”文化十分重视宇宙及自然的和 谐,人与自然的和 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道”的境界就是和谐的境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即人心向背是决定“人和” 的基本条件 “道 ”的精神, “和为贵” 的精神,倡导人们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也是当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天人合一”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决定了人不能 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己,破坏自然,而只能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道” 的遵重和 爱护自然的价值观念,更应当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追求真理和理想的精神 “道” 是古人生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6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途径。
为了“求道” 、“闻道”、 “达道”、 “弘道”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坚持真理,追求理想也是当代社会应当倡扬的高尚精神之一注重道德修养的个人追求在处理“天道” 、“人道”、 “法道”的关系中,首先必须“ 修身” ,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并把 “修身”作为实现人生抱负的先决条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追求也是当代社会应当积极遵行的公德要求辩证、系统的思维方法在“道” 的论述、 “道” 的推理过程中,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维方法具有“直觉 体悟” 的特征,是辩证的、系统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文化长于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有明显区别古人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也是今人值得借鉴的5、“道”与“道教”应当严格区别继承和发扬“道” 的思想文化, 赋予它新的 时代精神,必须剥离它的某些神秘外衣,扬弃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能把“道” 与“道教” 混为一谈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从道教的创立和发展来看,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宗教,是在东汉时期,由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造作道书 24 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而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 五斗米道” 。
之后,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派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7教的丹鼎一系,并著有《抱扑子》一书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 ,创立 “北天师道”唐宗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咒为主的“正一道 ”而唐宗之后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从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来看,道教信仰的是“道” ,但道教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 ,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 ”的“ 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遵神 ”也是“道”的人格化此外,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还掺杂了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的基本信仰虽然与“道” 的基本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但掺杂的消极成份较多,应当严格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二、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深远意义1、黄帝问道的故事黄帝问道的传说首见于《庄子·在宥》,其后在《神仙传》、 《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消遥墟经》等均有所载广成子为古代传说中懂得 “至道之要”的高人,居崆峒山的石室中。
据《庄子·在宥》中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8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 问 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来,吾语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 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 闭女外,多知 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 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吾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据马志荣先生(甘肃联合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论述:黄帝问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问道,二是悟道,三是授道,四是得道(了道)黄帝问道一开始问的是“至道 ”,但是却受到了广成子9的批评, “你治理国家连云聚起来就要下雨,树叶黄了才会下落的道理也不懂,还有什么资格谈论‘至道’呢?”第二环节是“悟道” 黄帝受到广成子的批评后,苦思冥想三个月,终于想明白了对“修身体道” 的妙用于是 “从下风膝行而进再拜”,改问“ 治国之道” 为 “治身之道 ”,果然十分奏效,广成子马上授道,而且称赞他问到了“至道之精 ”第三环节是“授道”广成子给黄帝传授的“至道” ,大家一致 认为 是治身之道但广成子又 说:“得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土 ”“皇” 是大的意思,就是说“ 得吾道”可以成为“大人 ”第四环节 是“得道”(了道)故事本身没有 说黄帝悟出什么,只是说黄帝“得道” 后在位百年,天下大治,然后成仙升天黄帝问道从表面上看是广成子的主张得到了宗主地位,实际上是黄帝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
人的身体要健康就得各个器官和谐,社会与人一样需要和谐,这就是“修身体道” 的奥秒2、黄帝问道的启迪和影响黄帝问道的故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