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9958854
  • 上传时间:2017-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0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内容摘要】由于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滞后的德育教材等等,都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现象而德育工作者们因强调对纯粹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崇尚,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道德上的知行关系呈现分离的状态杜威提出德育知行统一的观点,主张人们将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使人们重新树立对社会道德教育的信心和希望关键词】杜威 知识 行为 统一 学校德育 社会变革使学校道德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杜威是在美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立足于解决社会变迁中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思考道德教育理论的杜威的道德教育实践和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使其理论脱离了形而上学的陈腐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他主张道德教育思想力图克服知识与经验分离、个人与社会割裂的倾向,目的就在于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所提出的将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出发点的观点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构建提供很好的借鉴一、杜威德育知行观的主要内容(一)杜威对知识、行为与道德的界定知识和行为是杜威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他曾经说过:“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1他还认为在自己的教育著作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学说在道德教育上,杜威反对把知识和行为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在杜威的伦理观念中,知识是一个道德概念首先,道德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实用的知识就是这一行为过程的必然要素杜威认为个体的知识,应该首先是实用的,而且是与健全的社会动机相关的,用于正当行为过程的,也即是“对社会有益”的同时,知识不仅限于人际交往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自然科学的、实用的、职业的知识等依据杜威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的知识道德的知识有两个基本条件:首先,知识应该是真知,是经过实际经验获得的能够自由运用的知识死记硬背所得来的知识是不能称其为知识其二,知识应该是在社会性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并且用于社会性的活动之中的那些带有利己主义色彩的、非社会性的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知识是不道德,所以不能称其为知识由此,在杜威的伦理观念中,知识是道德的知识对于行为的陈述,是通过杜威对道德的阐述中得出的杜威跳出传统的道德圈套,不从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入手,而是从怎样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入手,对道德进行重新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即对社会有益的就是道德的,而道德就是在具体情形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过程,而不是对固定规范和准则的遵守。

      由此,杜威提出道德是个体在具体情景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即行为道德的人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实际承担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 年版,第 378 页 社会责任的有用的好人同时,杜威认为,道德即自我实现,视自我实现为道德行为的目的,但所谓自我实现,又被他理解为“一个人能够通过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 2由此,道德不再是限于狭隘的美德,而是贯穿与个人的全部生活的主动的行为过程二)杜威“知行统一”的德育知行观依据杜威的观点,道德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即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杜威对于德育知行观的研究,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总结深化的,在理论上,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二元论的思路起源于古希腊的传统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与知识(此处指自然科学知识) 相隔离的 3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知识与道德进行整合他所指的知识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者是人们所具有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观念等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把德性当作知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知识方面,一旦一个人知道了知识的本性,就会推出他是有知识的(因为如果某人通晓了医药的本性,他就立即成为医生,在其他知识方面也一样) ;但在德性方面却不会有这种结果。

      因为如果某人知晓了公正的本性,并不立即就是公正的,在其他德性方面也是这样……所以,德性不是知识 ” 4 在探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杜威肯定了柏拉图的观点,同时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扩展与深化首先,他分析了柏拉图道德命题的思想基础,指出柏拉图的观点是没有错误的,而批评者所依据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的真正对立在于对知识的不同理解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从书本上获得的没有生命力的遥远的知识,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知识虽然传入了个体的耳朵,但并没有转化为个体行动的指导思想,只是“关于善的知识”而不是“善的知识” 。

      柏拉图所说的知识,却是个人经过多年的实际锻炼和艰苦的训练获得的、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个人真知灼见,是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信念这种知识,由于是通过尝试和检验而获得的,能够指导个人的社会交往,促使个体知善而行善这就是“知识即美德”的实际内涵其次,杜威对知识的定义,概括为道德的知识同时,杜威也提出道德是个体在具体情景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即行为他认为,道德的知识,应该首先是对现实生活有实用价值的,而且用于“对社会有益”的正当行为过程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杜威所举的盗贼的炸药“知识”与化学家的炸药知识的不同来理解当化学家应用炸药工作的原理来炸山开路时,社会成员认可他所具有的是知识;当盗贼利用炸药来盗窃他人财物时,社会成员不认为他所具有的是知识这就可以表明,在社会中, “知识”是一个道德概念,人们对知识的认可,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对社会有益” 再次,道德性是内在于知识的一个维度盗贼的“知识”与化学家的知识的不同,在于它们所联结的行为情境、行为目的不同杜威主张两者的不同,实际上是把将知识与它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 年版,第 375 页3 转引自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8 年版,第 135 页。

      4 转引自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8 年版,第 136 页所处的情境统一起来,将行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动机等看作知识的构成部分化学家所具有的“真知识”是与服务社会需要相联的炸药性能知识;盗贼所具有的伪知识是与损人利己的动机相联的炸药性能知识当炸药性能的知识出现在书本上时,它是公共的、普遍的;当它进入个体的知识建构时,则融入个人的性格,具有个别的属性由此,杜威建立了道德的知识与行为的统一,在这种关系中,知识不仅仅是限于学习掌握的,而且还要在道德的指导下,用于人们的行为实践中去杜威指出,道德的知识是应该具有社会性的那些非社会性的、个人主义的活动中所生成的知识(如小偷在盗窃过程中学会手法以及忍耐的品格) 是有害于社会整体,有害于群体中的他人,而且在长远来看有害于个体人生的丰富与完善的,这些知识与品格就是恶的,不道德的;从而致使在这些不道德的知识产生“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而那些在社会性的、合作的活动中所生成的道德的知识( 如手工工场上学生学会操作机器,了解各种原料的属性,学会向群体表达自己的主张,学会与他人合作等)则促成人们产生 “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体走上社会需要的岗位,完成社会要求的工作。

      因此,杜威主张道德知与行统一的观点二、杜威德育知行观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启示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引发了我国政治体制、思想意识、法律制度、伦理价值等诸多冲突这些冲突背后,也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如青少年公共道德缺失、职业道德下降、人际关系冷漠等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德育工作,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 21 世纪社会转型阶段,德育亟待解决的课题相对于我国的转型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也有相似的之处当时的美国也面临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型,杜威的德育思想也正是为了解决转型期人们道德思想的转变提出的在随后的飞速发展时期,美国的学校德育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有效的作用无疑,美国的德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一)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弊端对于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叶澜教授评价说,目前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是“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缺陷。

      ”5随着社会转型期来临,我国学校德育呈现出知行分离的状态就我国学校德育的实践来看,主要是被一种知性论的德育模式所禁锢,人们思维和实践被狭隘的束缚在技术、理性至上的直接道德教育模式中,远离了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世界,遗忘了人的情感,使得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存在等根本问题被忽视,缺少应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德育目标“低级化” ,德育内容“泛化” ,德育对象“物化” ,德育方式“单一化” ,德育状态“分散割裂化” 、 “形式化” ,德育方法途径封闭、孤立、强制、灌输 6从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教育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3 页6 顾小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 ,第 36 页1.学校德育价值的异化学校德育价值异化是指德育知识和实践行为的脱节,也就是言行不一自 1978 年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促使学校德育目标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的德育目标,并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任务提出三大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总体上,中国学校德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趋向社会化,造成道德认识和行为的不一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由于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崇尚享受,消费价值观念扭曲;目标功利化,行为自私化;生活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等等上述这些现象偏离了我国制定的学校德育目标,使我国学校德育目标逐步呈现出功利化的异化趋势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学生在社会中看到的现象与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存在不一致,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从而使他们深深地陷入其中导致有些学生德育课的书面成绩优秀,但道德行为却并非同样出色,甚至有失学生的身份学者刘志山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学校向他们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即使“接受”也只是知识性地接受,而没有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其内在的价值信念,并转化为道德行为体现于道德实践之中 7 2.教学模式的呆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