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毒理摘要考点-10级预防.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0895622
  • 上传时间:2017-10-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1.38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毒理学考点汇总10 级胡何晶一.名解:1.毒理学(Toxicology) :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生物体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及其毒作用机制(mechanisms )的科学2.现代毒理学:研究外源性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 ,进行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 指化学物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或引起机体损害效应的能力 毒性分级:实际无毒 邻位 > 间位 分子对称的 > 不对称的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1.碳原子愈多,毒性愈大,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 ~ 9 个) ,毒性反而下降 2.而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

      3.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30. 理化因素: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达到动态平衡时化学物在脂相(正辛醇)和水相中的溶解分配率的平衡系数脂/水分配系数大--脂溶性高、亲脂性, 简单扩散,脂肪组织中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脂/水分配系数小: 水溶性高,较不容易通过膜吸收,但较易随尿排出体外化学物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血/气分配系数是指当呼吸膜两侧的气体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该系数可影响到达肺泡的气态物质通过简单扩散跨呼吸膜吸收入血,系数越大越易被吸收入血分子量大小 分散度:外源化学物微粒的大小与分散度成反比粒子越小散度越大,其比表面积越大,表面活性越大分散度的大小还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作用 >10μm 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 < 0.1 μm 颗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泡壁 挥发性—相对毒性比重(火灾匍匐前进)电离度(跨膜转运)荷电性 空气中的沉降和呼吸道的阻溜率31.机体因素一、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 三点重要① 解剖、生理的差异(基因组的不同)②代谢的差异(主因素)量的差异占优势的代谢途径不同质的差异 代谢酶(酶的多态性)③修复能力的个体差异(再生能力、修复酶多态性)二、宿主其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健康状况:肝病和肾病等对外源化学物的 ADME、• 免疫状态和过敏性体质 • 不利的环境或应急 (感冒等)年龄、性别、营养条件、生活习惯(新生和老年者) 1632.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无菌动物 指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经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而来悉生动物 指体内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是经人工有计划地将已知菌投入动物体内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指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即无传染病的动物,容许携带非特定微生物~ 其原种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才能保证清洁动物 也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33. 联合作用(joint action):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 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称为~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化学物同时对机体产生毒作用,表现的极为复杂,并可影响它们原来的毒作用, 很重要!!非交互作用 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交互作用 协同作用(毒性增强) 、拮抗作用(功能性、化学性、受体拮抗、配制性拮抗)加强作用(促癌物) 、34.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1.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2.剂量—反应研究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毒理学实验的原则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到人;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造成潜在危害的可靠方法;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 基本的选择。

      局限性:1、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2、在毒理学试验中,为了寻求毒作用的靶器官,并能在相对少量的动物上就能得到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系,往往选用较大的染毒剂量,这一剂量通常要比人实际接触的剂量大得多;3、毒理学试验所用动物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动物中难以发现 ; 4、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实验室培育的品系 ,一般选用成年健康动物, 反应较单一,而接触人群可以是不同的人种、种族,且包括年老体弱及患病个体,对外源化学物毒性反应的易感性上存在很大差异3R 原则:替代 Replace:无知觉材料的科学方法-------活的、有知觉的脊椎动物减少 Reduction :保证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精确度的数量信息的前提下优化 Refinement:必须使用动物时~减少非人道程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实验动物的选择: 171、 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选择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2、 品系的选择品系:近交系、突变系、杂交群、封闭群3.微生物的控制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的动物、清洁动物4.个体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态、健康状况35. 化合物急性毒性研究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1 )基本原则 选择对受试物敏感 的物种在代谢、生理和对受试物毒理学特征与人相近的物种遗传背景明确、个体特征清楚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饲养的物种(2 )种的选择 两种以上,啮齿类(缺乏呕吐反射) ,非啮齿类(3 )个体选择 健康状况、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况染毒方式:经口(胃肠道)接触:灌胃、喂食、吞咽胶囊。

      经呼吸道接触:静式吸入、动式吸入、将受试物注入动物气管内经皮肤接触:小鼠或大鼠的浸尾试验、皮肤斑贴法或兔耳法 (液态、粉尘态、气态外来化学物)注射途径接触: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注射 1836. LD50 试验的意义在于:① 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的大小通过LD50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② 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③ 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 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 LD50 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 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作用提供监测参考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fixed dose procedure)不以动物死亡作为观察终点,此方法可以利用预先选定的或固定的一系列剂量染毒,从而观察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来对化学物的毒性,进行分级实验试验证明可以大量节省实验动物 选择的剂量范围是 5、 50、500 mg/kg,而最高限量是 2000 mg/kg 急性毒性分级法(acute toxic class method):以死亡为终点的分阶段试验法,每阶段 3 只动物,根据死亡动物数,平均经 2 ~ 4 阶段即可判定急性毒性。

      所用动物少,仍可得到可接受的结论,此法基于生物统计学,并经过OECD 组织的国际性验证研究 上-下移动法 合适的剂量范围36.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的选择上限应在试验期 不引起死亡或个别死亡,但应有明显的中毒效应或靶器官明显损伤可参考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为上限,或者 1/20—1/50LD50量-效关系,so3 个剂量组,1 个正常对照组,or1 个溶剂对照组观察指标:(1) 一般指标:为非特异指标,毒性作用的综合性总体反映主要包括:体重、食物利用率、症状、脏器系数、一般生化指标 (2) 特异指标(3) 病理学检查长期重复染毒试验主要目的是明确受试化学物的毒效应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获得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和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 为此借助统计学方法,结合毒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结论慢性毒性试验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为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定人接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 短期\ 亚慢性\ 慢性 毒性试验的目的:1. 长期接触—毒效应谱、毒作用特点、靶器官。

      2. 毒作用机制 193. 毒作用的可逆性4. 剂量反应关系、NOAEL、LOAEL、人类安全限量提供依据5. 不同动物的毒效应差异---安全系数、外推人提供依据37.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DNA 变化 碱基损伤 碱基烷基化 (G 添加甲基或乙基: G 与 T 配对)(G 烷化后脱嘌呤作用 --移码突变或转换、颠换)平面大分子嵌入 DNA 链 (移码突变):吖啶类碱基类似物取代 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DNA 修饰物:亚硝酸)DNA 链受损 1. 二聚体2. DNA 加合物:活化癌基因,影响调节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3. 交联物 DNA-DNA 交联--DNA 复制、转录停止,细胞死亡DNA-蛋白质交联---DNA 构象与功能细胞分裂过程的改变引起突变 1.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妨碍微管的正确组装,引起细胞分裂完全抑制,如秋水仙碱2.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如铅、汞、砷等3.破坏已组装好的微管:灰黄霉素4.妨碍中心粒移动:秋水仙碱妨碍有丝分裂早期两对中心粒的分离和移向两极相关酶系统的作用---. DNA 复制的高保真性. DNA 修复 依赖各种各样的酶来进行。

      37.突变的后果体细胞突变(癌变、致畸、衰老)生殖细胞突变(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先天畸形)38. 机体 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DNA 损伤的 修复 1. 直接修复 1)光复活(紫外损伤- 嘧啶二聚体-光复合酶)2) “适应性”反应--G 烷化—烷基转移酶—烷化剂的毒性2. 切除修复 1)碱基切除修复(DNA 糖基酶(识别异常碱基)—AP 位点(无碱基)—AP 内切酶—聚合酶—连接酶)2)核苷酸切除修复(DNA 内切酶、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3. 双链断裂修复:耐受过程,同源重组或者非同源末端连接机制4. 交联修复(DNA 链内交联-断裂)无误交联修复、易误交联修复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氧化代谢酶(细胞色素 P450)酯酶(活化酶、解毒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结合反应) 20修复酶的多态性 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39.致突变试验--成套的观察项目:遗传毒理学试验(基因突变、断裂、重组、非整倍体多倍体) ,任何一种可重复阳性结果,即遗传毒性原则:1. 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2.实验对象(病毒、细菌、真菌、哺乳动物细胞、植物、昆虫、哺乳动物) ,多种进化不同的物种。

      3.体内、体外结合注意:先用原核细胞或体细胞的体外试验按遗传学终点合理配套进行试验,并对有阳性结果的遗传学终点验证其在体内的真实性,再行选用生殖细胞致突变试验进行遗传危害的评价常用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 试验):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常用的菌株有组氨酸营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