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二-论证相关分析.doc
20页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突破一 理清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二、论据类型表现形式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论据的特点:①确凿性论据必须是确凿的、典型的事实②典型性论据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选项 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理由: 答案 错误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选项 文段论述了“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 )理由: 答案 错误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3.原文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选项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理由: 答案 错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4.原文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
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 )理由: 答案 错误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5.原文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选项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理由: 答案 错误。
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6.原文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五代时,钱镠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选项 文段引用钱镠修筑城墙的例子,意在论证城墙修筑是杭州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理由: 答案 错误论证城墙修筑对城市的安全防护和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突破二 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下:类型释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作对比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来证明论点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7.原文 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一改革,就无须怕孙女儿总要像点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丈母老太太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缺点的,令夫人却种的是牛痘,所以细皮白肉:这也就大差其远了选自鲁迅《读经与读史》)选项 文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孙女”和“祖母”、“丈母老太太”和“令夫人”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理由: 答案 错误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
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选自莫言《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选项 文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引用了《圣经》和《金瓶梅》的故事,形象地阐述“大悲悯”的深刻内涵 )理由: 答案 错误没有引用论证文段运用了例证、喻证和对比论证9.原文 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
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选自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选项 文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将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证明中国人的忍耐是一种崇高的道德 )理由: 答案 错误论证方法正确,但“中国人的忍耐是一种崇高的道德”错误,这里是证明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10.原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雎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呢?选项 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
)理由: 答案 错误并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错误11.原文 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选项 文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