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间文学教程》读书报告.docx
9页2023年《民间文学教程》读书报告 《民间文学教程》读书报告 报告人:胡月馨 一、编者简介 刘守华,教授,男,1935年8月出生,湖北仙桃市人195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事民间文学研究40多年,共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刘守华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于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承担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八五\"课题《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1998年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23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最高奖项\"山花奖\"一等奖;承担的中华社科基金\"八五\"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以其原创性与宏大规模获得海内外学人一致好评,获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所主持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重点课题《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以及主编的新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均在2023年问世。
陈建宪,男,汉族,湖北省麻城市人,1954年6月生1982年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23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华中师大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民俗学专业硕士点指导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主要论著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三联书店,1994)、《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玉皇大帝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等,译著有《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世界民俗学》(第一译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第一译者,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等社会兼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获得的主要奖励有: 1、《神话解读》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理论著作\"山花奖\"二等奖(个人奖,2023年) 2、《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个人,2023年)。
3、参编教材《民俗学概论》获国家图书提名奖(集体奖,1999年) 4、参编教材《民间文学导论》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 一等奖(集体奖,1996) 5、获湖北省文联第三届\"文艺明星\"(文艺理论)称号(个人奖,1997年) 6、《适应现代文化发展,改进民间文学教学》,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1997年),等等1997年被评为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先进指导教师获得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1、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外洪水神话形态之比较\", 1993-1996,0、75万元 2、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中国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1998-2023,经费 2、2万元 3、华中师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文化学》多媒体教学研究 4、企业赞助项目,《文化学概论》网络课件 二、编著背景 这部高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教程》,是由华中师大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定,用两年时间编撰而成的 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曾于1985年和1993年,先后出版过由刘守华主持编撰的两部民间文学教材:《民间文学概论十讲》和《民间文学导论》(湖南师大等校参与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均有良好效果,后一种还在1995年获国家教委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材评奖中获一等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教材亟待更新 1998年经由出版社与主编议定出版计划,主编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竭诚与中南民族大学、荆州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十所高校联合编写,历时两年,从编写体例到理论评述,都作了较大突破与创新事实上,这部教材的出版虽然只有很短的出版计划,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史的权威媒介,其产生与应用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这部教材的最早雏型是刘先生于1985年出版的《民间文学概论十讲》,当时我国民间文学学科还处在恢复与起步阶段八年以后,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新教材《民间文学导论》(合作编写)教材补充了国内的新成果,吸取国际学界大量的理论、方法,教学性强,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国家教委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如今又已八年,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时代正急剧变化,学科自身也有了较大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也呼吁更切合时代需要的教材,于是,《民间文学教程》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应时而出由此而论,她并非一时之著,而是一部展示我国民间文学学科历程、凝聚刘先生及其合作者智慧的已近二十个春秋的教学用书。
三、主要内容 本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文化观,特别强凋: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重视多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贡献;在重视吸取本学科国际成果的同时,着力突现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新成就;以现代文化的宽广视野审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它具有现代人文学科的品格简言之,即从“新”、“深”、“实”三方面去努力:充实国内外民问文艺学发展的新成果(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提高理论深度,增强教学实用性与社会实践性,使之适合以中文系本科生为主的多层面教学的需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为通论和作品选上卷先综述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后分述各种民间文学的具体情况,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民间叙事长诗、民间歌谣等等,最后讲述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鉴赏和史略下卷分种类选录了各民族的代表作品,如神话中既有纳西族的《祭天古歌》,也有汉族的《女娲》等等,不一而足 四、评价 “教学针对性与可行性强,是《教程》的首要特点教材的第一要义是满足教与学的需求„„教程注重基础理论,编写体例灵活、理论与作品兼顾,突出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针对性很强。
教材分上下两卷,上卷为理论阐述,下卷为代表作品,这也是我国现行民间文学教材首次将理论与作品融为一体的编写体例,对于学生将理论与作品参照起来学习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而且也弥补了许多高校民间文学作品类资料严重不足的教学现状„„既重视吸取国际学界最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凸现我国民间文学学科二十世纪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代表性成果,这是教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另外,这部教材还以现代文化的宽广视野审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注重学科的交互融通,在当代人文学科的背景下广泛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既体现出民间文学独特的学科综合性特征,也顺应了当代人文学科边缘交叉的学术主潮,使教材的理论深度与方法视野都得到较人拓展最有代表性的学科交叉性研究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 1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上卷的通论中,17个章节分别从民间文学学科界定、概念、基本特征、体裁、田野作业、发展简史等多个角度进行不同层面的阐释阐释过程中,注意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重视多民族共同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特色;在重视吸取本学科国际成果的同时,着力凸现中国现代民间文艺 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成果;以现代文化的宽广视野审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它具有现代人文学科的品格。
整个阐述具有体系完备、视野宽广、新颖深刻、切实尚用的特点„„下卷的作品选编,应该说依然是该教程的最大特色之一,强烈地体现出了其实用性、科学性、完整性的特点精选的78篇民间文学作品,都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所选作品兼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还考虑到典籍记录的和80年代以来“三套集成”田野作业的搜集成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品的编选解决了民间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即能够让学生系统阅读到各类作品,从而对民间文学各体裁样式及重要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同时,作品的选择还富有时代性,比如选录了当代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新故事和新民谣,还选录了近些年来民间文学界新发现的或比较关注的一些民间文化样式,比如选择了土家族的傩戏演唱文本这样一来,所选的作品既具有研究性特色,又具备教学资料的辅助作用,还可作为民间文学优 2秀读物独立使用○ 读完本书,个人觉得收获颇丰,在了解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作品更深入理解例如,在基诺族神话阿嫫腰白造天地里,阿嫫腰白从一个庞然大物里出来,把这个庞然大物一半用手撑起,成了天;一半踩在脚下,成了地这同汉族的盘古开天辟地大同小异,反映出氏族社会中人们对宇宙、生命、自然现象的认识程度与把握方式大致相同,他们把天地形成过程和生活经验艺术地联系起来,充满原始意味,富有质朴的哲理和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在不同的民族中也有共同性,如主人公大都是普通人,既非王公贵族也非士子富商,大都是贫苦百姓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是个无父无母,总受嫂嫂欺负的可怜人,却好运地与天上的仙女结为夫妻说明创作主体为下层人民的民间文学,表露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孙正国《一个兼容人文精神与学术品格的教学平台——评刘守华先生主编的 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0月 2田茂军○《走向学科现代性——评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 3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第1版 《民间文学教程》读书报告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简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