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团给了我新生活.doc
16页— 1 —““兵兵团给团给了我新生活了我新生活” ——— 一一师师十三十三团团女女职职工尤良英的故事(一)工尤良英的故事(一) 本报记者罗全本报记者罗全《《当代兵团当代兵团》》记者姜蒙记者姜蒙( ( 2015.8.15)2015.8.15) 所有见过尤良英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泼辣、直爽的女性与人交谈 时,操着一口略带川味儿的普通话,眼神里透出坚毅,即便谈到心痛处, 也决不流泪 前不久,在一次打药时崴伤了脚踝,她只能拄着双拐连续几天,记 者跟随尤良英从十三团到和田地区皮山县采访时,她从不让人搀扶 这个坚强的女人,在兵团扎根已经24年 24年,一个原本柔弱无助的女人,是如何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创 造致富奇迹? 24年,一个屡遭挫折的女人,又是如何敢想敢干,成为连队致富带 头人? 让我们听一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金牌职工”“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尤良英的故事 留下来,扎下根留下来,扎下根 重庆市潼南县永康乡,尤良英的老家,在她记忆中就两个字:贫穷 1970年,尤良英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多少喜悦,她是家里 的第四个孩子这个在贫困泥沼中挣扎的家,除了能给予她生命,再无其 他 12岁那年,在一个父亲去世不久后的夜晚,借口赶集,母亲离开姊 妹几人。
她搂着弟弟,流干了眼泪,挑起了抚养弟弟的担子,靠给邻居割 草、干活换口饭吃 21岁那年,走投无路的尤良英投靠在兵团团场工作的姐姐尤良芳 来到一师十三团十一连的那一刻,她再次陷入了痛苦:这里怎么也和老家 一样穷?一间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几捆树枝垫成的床,半截汽油桶做的火 炉,成了尤良英在兵团最初的家 刚来的那个冬天,尤良英和丈夫靠缝麻袋、卸油渣、清棉花地过活 为了省钱,夫妻俩连盐都舍不得买,听说十团能捞盐,丈夫袁华明骑着自 行车跟着其他职工就去了,一口气捞了130公斤盐当时的塔里木河岸, 道路极其难走,袁华明自行车压坏了,只能推着往回走 “把盐巴倒掉一些,车轻了走得快同行的人劝袁华明可他不舍 得就这样,袁华明推着自行车,夜里3点才回到家— 2 —“老婆,我回来了推开门,袁华明就累瘫在地上 尤良英把丈夫拽到床上,发现丈夫的手上、脚上全是血泡,她嚎啕大 哭 “这些盐,够我们吃三年袁华明摸摸尤良英的头 “穷可以,但不能认命尤良英想 1991年,到兵团不到一年,尤良英向连队提出要承包土地连队 党支部非常支持尤良英包地,分给她了28亩地 不懂管理技术,尤良英有空就往老职工家跑,向老职工学人勤地不 懒。
当年,她的棉田单产籽棉280公斤,净挣了1000元钱 虽是种棉花的“生瓜蛋子”,尤良英和丈夫却一炮而红为了让尤良 英尽快致富,一有学习、观摩机会,团场和连队就让尤良英参加 在兵团淘到在兵团淘到““第一桶金第一桶金”” 1998年,兵团实行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团场推行生产资料 费用自理,以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 的问题 当时,连队领导鼓励尤良英大胆承包土地 “两费自理”对职工增收大有益处,要抓住机遇2000年,尤良 英决定和职工合伙在十三团五连承包棉田当时,她只有2万元资金,向 亲戚朋友借钱时,不少人说:“你真是傻子!包地又辛苦风险又大,要是 亏了,你去跳塔里木河?” “如果亏了,大不了从头来尤良英铁了心,顾不得亲戚的“忠告” 虽说是与人合伙,但农机、管理、雇劳力都是尤良英负责因为尤良英 用心管理,棉花长势很好,本以为会大丰收,但8月长达半个月的高温, 使棉花出现脱铃、中空症状这时,连队技术员来了,给她支招:打叶面 肥保顶桃她买来叶面肥,连打15天 “这个傻子,棉花都不行了,还往里面扔钱,只会亏得更惨有人 看她笑话 秋收结束时,尤良英的棉花产量是五连最高的,当年籽棉单产360 公斤,成为“高产状元”。
不过,在没有机械采收的年代,把棉花全部拾回来全靠人工,是一项 大工程,非常辛苦 到了拾花后期,尤良英已经没钱再给拾花工付拾花费了有时候,为 了讨工钱,拾花工甚至把她和丈夫堵在家里不让出门一天,心酸和委屈 一股脑儿涌上来,尤良英坐在地头埋头痛哭 这时,连队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成了她的贴心人、主心骨— 4 —“丫头,你怎么啦?”帮她拾花的十五团七连老职工刘香华关心地问阿姨,我已经欠了3万多元拾花费了,我没钱给你付了 “丫头啊,想开点,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刘香华说,我在兵团住 过地窝子、挖过大渠、修过水库,苦过累过但从没后悔过 第二天早上,刘香华没有来,到了下午,正在地里拾花的尤良英听到 有人叫她,抬头一看,是刘香华刘香华递给她一个布袋,打开一看是几 沓钱拿去用吧,把地里的棉花收回来 尤良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接下来几天,五连指导员、连长和其他干部,也分头四下里联络,到 处打听寻找拾花工,帮她渡过难关 这一年,尤良英种棉花净赚8.5万元钱尤良英说:“这是我在兵 团淘的‘第一桶金’,是兵团给了我新生活” 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帮别人,也是帮自己 在连队呆了24年,尤良英对兵团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兵团虽苦, 但有希望,只要勤劳,就有出路。
特别是无私帮助她的老职工刘香华, 成为她后来为人处事的标杆 在婆婆眼里,儿媳妇孝顺、贴心;在丈夫眼里,妻子坚强,不轻易服 输;在儿子眼里,妈妈最辛苦、勤劳;在姐姐眼里,妹妹胆大,敢想敢干; 在连队领导眼里,尤良英积极、上进,是职工群众的榜样 “自己富了不算什么帮别人一把,也是帮自己这成为尤良英一 个简单的心愿 2013年大年初二,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叶兆豪出车祸身亡,家里的 顶梁柱没了,妻子刘兰琴觉得天都塌了接到后,尤良英赶忙从阿克 苏市赶回来,安抚刘兰琴,不等她开口,就帮她把后事料理得妥妥的 刘兰琴家的7亩枣园,向来都是叶兆豪管理,刘兰琴不懂管理技术 尤良英把刘兰琴家的地当成自己的,帮着修枝、抹芽、施肥、喷药, 2014年,刘兰琴家的枣园鲜枣单产从1000公斤提高到5000公 斤 十一连职工蔡胜荣说起尤良英,感激的眼泪就止不住2014年, 蔡胜荣得了肝病的孙女高烧不退,需要到乌鲁木齐市治疗,借遍了亲戚朋 友仍凑不够治疗费尤良英知道后,回家取了4万元钱,送到蔡胜荣家中2013年10月24日,十一连职工陈道平拉着一车红枣,在尤良 英的地头与拉水车相撞受伤,情况危急尤良英立刻组织拾花工前去相救,— 5 —将奄奄一息的陈道平送去医院。
陈道平医治无效离世后,尤良英又跑前跑 后帮助陈道平妻子高秀珍料理后事 为了帮高秀珍争取赔偿款,尤良英硬是20多天没回家 “家里不管、孩子不顾,跑前跑后图个啥?”丈夫袁华明不满 “我不在家,家不会乱,高秀珍跟前却不能没个人尤良英说 2014年,尤良英被团场授予“金牌职工”称号尤良英(左)与她曾帮扶过的何代金在一起志清摄— 6 —“10 年,我年,我们们心手相心手相牵牵” —— 一一师师十三十三团团女女职职工尤良英的故事(二)工尤良英的故事(二) ●本报记者 罗全 《当代兵团》记者 姜蒙( 2015.8.17) 从阿拉尔市出发,7 个多小时长途跋涉,车辆终于驶进了和田地区皮 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突如其来的一场急雨,使村里的道路泥泞不堪 车刚停稳,达里格村村民麦麦提·吐鲁普便迎了出来,背着脚踝受伤的 “姐姐”回家 8 月 11 日,这是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在皮山地震后,再次 来看望他的维吾尔族“弟弟”麦麦提·吐鲁普由于地震,麦麦提·吐鲁 普的房屋受损,尤良英给他送来盖房子的钱 10 年前,尤良英雇佣拾花工时,偶遇麦麦提·吐鲁普,随着交往加深, 两人从最初的劳务关系演变成亲情关系在尤良英的帮助下,麦麦提·吐 鲁普走上了致富路。
皮山县与阿拉尔市虽相距千里,“姐弟俩”却心手相牵 危难时刻伸援手危难时刻伸援手 2006 年 1 月的一天,尤良英的突然响起,是一个和田的陌生号 码 “是尤良英么?” “我是,你是谁?”尤良英一头雾水 “请你接个被转交给另一个人 “老板,救救贝丽古孜,她开刀住院了里,响起一个操着生 硬汉语的声音,急促而又焦虑,“求你了,借 1 万元吧,我一定还你!” 尤良英一怔,试探性地问:“是麦麦提·吐鲁普?” “对对对,是我!” ……麦麦提·吐鲁普的样子,在尤良英脑海中浮现 2005 年 8 月,尤良英站在阿拉尔市车站广场上,打算招收拾花工一 个瘦高的身影进入了她的视野,尤良英上前询问: “拾棉花,干吗?车费我给你出— 8 —看着他身后的女人,尤良英一把抓起行李,“还没吃饭吧,走,我请 你们吃拌面说罢,拽着他们走向一家饭馆 也许是被尤良英的诚意打动,麦麦提·吐鲁普答应帮尤良英拾棉花 拾花过程中,尤良英发现麦麦提·吐鲁普只是手脚慢,人很本分一 天晚上,麦麦提·吐鲁普找到尤良英说: “老板,你的人太少了,我和田有朋友 “行啊尤良英爽快地答应 3 天后,麦麦提·吐鲁普带来 11 个拾花工经过这件事,两人之间建 立起了信任。
每天晚上,麦麦提·吐鲁普都主动帮尤良英扛棉花、倒棉花,常常深 夜才回去休息,尤良英对此十分感动,对麦麦提·吐鲁普也格外照顾当 年年底,麦麦提·吐鲁普怀揣拾花挣来的 4000 多元离开了,尤良英本以 为和他不会再有交集了,但麦麦提·吐鲁普打来的,又让一幕幕往事 重现在她的脑海中 钱是借还是不借?尤良英心里如同有一个小鼓,敲得她心神不宁这 一年,尤良英年收入才 3 万多元,自己还有个残疾孩子,生活并不富裕 第二天,尤良英瞒着丈夫给麦麦提·吐鲁普汇去了 1 万元 “老板,你能不能来一趟我家?”3 个月后的一天,尤良英又接到麦 麦提·吐鲁普的 抱着收账的心,尤良英去了,可一进院子,眼前的情景让她的心凉了 半截:泥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房顶,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即使这 样,为了欢迎尤良英,麦麦提·吐鲁普特意准备了烤肉、馕,还请来村民 跳起了麦西来甫,这份质朴和热情,让尤良英十分感动 夜晚,人群散去,3 人围坐 “老板,你的钱暂时还不上了,要不,我今年还去帮你拾棉花?”麦 麦提·吐鲁普艰难地说出了这句话——为了给贝丽古孜治病,他已欠下 2.8 万元的债 看到麦麦提·吐鲁普的光景,尤良英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家吃过的苦, 也想起刚进疆时受过的穷……“麦麦提·吐鲁普,你怕吃苦么?” “不怕!” “你愿意跟我到兵团去干活挣钱,学技术吗?” “我听你的!” 真情帮扶塑新生真情帮扶塑新生 2006 年 4 月,麦麦提·吐鲁普一家如约来到尤良英家,成了十一连 “编外职工”。
— 9 —麦麦提·吐鲁普只知道家里穷,尤良英却知道是为啥——种地没技术、 花钱没节制 “要致富,一定要帮他转变思路 尤良英首先想帮他管住钱,她告诉麦麦提·吐鲁普:“你挣的钱我先 帮你存着,年底一并给你 年底,麦麦提·吐鲁普要回皮山县,尤良英不仅将为他存下的 2.4 万 元还给他,还多给了他 4000 元 麦麦提·吐鲁普红着眼眶,紧紧抱着尤良英说:“从今往后,你就是 我亲姐姐 看尤良英年年种棉花赚钱,2007 年,麦麦提·吐鲁普把家乡的地全部 种上棉花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尤良英时,尤良英夸道:“麦麦提·吐 鲁普会种地了 过去,皮山县木奎拉乡也有村民种棉花,棉花长得比人高,籽棉单产 却只有百十公斤表面差的是产量,根本上差的是技术尤良英告诉 麦麦提·吐鲁普,“种棉花是技术活,犁地、定苗、打顶、施肥、喷药, 环环相扣,马虎不得 种了棉花,麦麦提·吐鲁普便像候鸟般在十三团和皮山县之间奔波 尤良英怎样播种,他就怎样播种;尤良英打什么药,他带着瓶子回去照着 买……几年下来,麦麦提·吐鲁普家的籽棉单产稳定在 300 公斤以上2009 年,十三团调整种植结构,尤良英家建了红枣园,麦麦提·吐鲁 普就问:“我们那边能种么?”尤良英突然觉得这个“弟弟”变样了。
麦麦提·吐鲁普反应快,但尤良英却无法回答——毕竟自己刚建园, 心里没底她建议麦麦提·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