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全国卷Ⅲ)(原卷).doc
11页真题面纱一手揭开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本试卷共22题 ,共150分 ,共10页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 ,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 ,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 ,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 ,“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 ,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 ,一般说来 ,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 ,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 ,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 ,选的主要是骈文 ,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 ,称为古文 ,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 ,一般说来 ,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 ,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 ,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 ,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 ,《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 ,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 ,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 ,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 ,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 ,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 ,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 ,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 ,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 ,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 ,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 ,都是古今传诵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 ,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 ,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 ,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 ,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 ,完全不选骈体 ,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 ,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 ,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 ,按时代先后排列 ,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 ,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 ,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 ,称为御选 ,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 ,却不能广为流布 ,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 ,也跟篇幅有关 ,它有六十四卷 ,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以上三点 ,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 ,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 ,像李陵《答苏武书》 ,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 ,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 ,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 ,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选文所选《史记》 ,像《伯夷》《管晏》 ,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 ,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古文观止》相比 ,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 ,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 与《古文观止》相比 ,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 ,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 ,并不浩繁D.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 ,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 ,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 ,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B.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 ,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C.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 ,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 ,学术视野较为开阔D.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 ,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 ,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 ,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 ,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 ,但也有一定的变通C.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 ,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 ,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阅读《古文观止》 ,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 ,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 ,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 ,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 ,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 ,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 ,并且打破时空限制 ,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 ,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 ,记录历史 ,留下现场 ,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 ,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 ,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 ,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 ,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
12年前我采访过他 ,写过他的报告文学 ,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 ,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 ,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 ,我便一头扎下去 ,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 ,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 ,他的父亲母亲 ,他的婚烟爱情 ,他在英国留学 ,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 ,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 ,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 ,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 ,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 ,人都有七情六欲 ,都有自己的缺陷 ,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 ,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 ,有的人唯利是图 ,正因为如此 ,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 ,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 ,是个历史事件 ,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 ,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 ,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 ,我个人觉得 ,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 ,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 ,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 ,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 ,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 ,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 ,不重视想象 ,恰恰相反 ,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 ,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 ,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 ,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 ,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 ,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 ,有写作的冲动 ,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 ,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 ,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 ,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 ,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 ,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 ,是值得书写的。
D.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写作方式的问题 ,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 ,自己也重视想象 ,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 ,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 ,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 ,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 ,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C.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 ,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 ,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 ,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 ,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6.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 ,我正式走进学校 ,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 ,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 ,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 ,特别是在夜晚 ,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 ,喘气像打雷 ,如天神下界 ,轰轰隆隆 ,地动山摇 ,令人胆战心惊。
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一天晚上 ,真要付诸行动了 ,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 ,十来里地 ,当时对我来说 ,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 ,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 ,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 ,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 ,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 ,我怕被落下 ,不得不一路小跑 ,我跑他们也跑 ,越跑就越瘆得慌 ,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 ,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 ,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 ,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 ,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 ,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 ,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 ,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 ,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 ,嘎登嘎登……由轻到重 ,由弱到强 ,响声越来越大 ,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 ,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 ,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 ,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 ,向我们扫过来。
光束越来越刺眼 ,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 ,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 ,喷吐着白气 ,呼啸着逼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