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院提高中医药疗效的一些思考(王泽军).doc
4页基层医院提高中医药疗效的一些思考王泽军,李维郑(杭州市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余杭311100)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生命医药科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临床疗效,中医研究经历了由病到证,再由证到病的过程,其发展 规律和哲学中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相一致,在当今世界 范围内对传统医学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充分显示中医药的科学性, 不仅有助于中医学的自身发展,对于推动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 展,意义重大回顾我院创建杭州市中医名科建设项目一中医脾胃病 专病建设过程,体会到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及中医专科专病生存与发展 之根本就目前中医专病的发展状况,个人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来提高临床疗效要提髙临床疗效的关键,首先是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医学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目的和任务就是防治疾病,维护人类 健康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要提高辨证的目 的和任务就是防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要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这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严格地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步骤, 收集患者资料,对照前人的经验进行辨治仅仅是第一步面对临床上 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病情,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曾经说过:“读方三 年,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始知无方可用。
何况现代社会疾病 谱的变化之快,拘泥于前人经验已远远不够,除了有一个“悟”字也 是不行的中医历来都讲究要有“悟性”,这个“悟”,据笔者的体 会,一是要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理论和经验,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患者个体特点,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反复 的临床实践,应用好中医核心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其次,要有专病建设特色,必须以做好单病种为切入点,单病种 是专病建设的精髓和核心竞争力我科近五年建立了慢性胃炎、功能 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等3个中医单病种诊疗规范,从四诊、辨证、 立法、处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定期总结分析与优化,结合中 医护理规范,不断提高住院病人中治率,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并进 行住院病人随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例如慢性胃炎是常见 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慢性胃炎的单病 种规范,根据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 热、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六组中医学认为疾 病发生与发展,正气不足是内因,邪气侵袭是外因而基因病学认为 人类疾病直接或间接与人类的基因有关,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内因为一个基因以外的所有基因组基因,是遗传背景;外因为环 境中的各种致变因素。
由于内外因的干扰,使基因发生变异(包括突 变),便可导致疾病[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证候是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病机变化过程,是疾病发生发 展的动态过程,基因表达的改变是证的“内涵” [2]结合中医基础 理论和临床辨证需要,我科就慢性胃炎的诊疗除了从理论上找出发 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把中医肝郁、脾虚病机与现代医学HP、微环 境、免疫功能低下等相结合,还积极采用科研项目形式就病机进行深 入研究,2008年省中管局课题“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基因表达特征 研究”就慢性胃炎呈现虚证体质最高、实证体质次之、平和体质最低 (虚一实二平三)的体质特征,提出正虚是脾胃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 因素;慢性胃炎不同证型胃黏膜基因蛋白AQP4和Bcl-2表达水平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AQP4表达的高低反映了慢性胃炎从实证到虚 证或因虚致瘀、虚实夹杂,细胞凋亡逐步增多的病机演变过程,提出 AQP4可作为判断病情虚实演变的一项检测指标2009年立项的余杭区 科技计划项目“乐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 则研究了健脾益气养阴中药乐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 疗效,并采用多重刺激复制法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乐 胃饮治疗后大鼠氧自由基及水通道蛋白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乐胃 饮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和病理变 化,乐胃饮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使血 清S0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并能增强慢 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AQP3、AQP4蛋白的表达通过观察治疗前后 的症状积分改变,胃镜像及病理改变以及Bax、BCL-2的表达水平的变 化来探讨乐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应,并从蛋白质基因分 子水平探求乐胃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开发新药 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本项目的研究中,通过观察不同证型中胃镜像, 病理表现及Bax、BCL-2在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证型的胃粘 膜细胞促凋亡及抑凋亡基因的表达状态,以及与胃镜表达的相关性, 从而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的胃粘膜基因蛋白质特性,表达调控 的变化及其规律,建立蛋白质分子诊断学基础和微观辩证指标体系, 在提高中医药学的整体学术水平,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显 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临床使用乐胃饮(淮山药、米仁、陈皮等 组成)为主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科学有力佐证以第三、提高临床疗效,临证医生必须要熟知药物的药性和用法。
用药如用兵,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药物的药性、适应症、禁忌症、配伍 规律、服用方法,临证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医圣张仲景对服药方法 非常重视,他在《伤寒论》中对桂枝汤、黄连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等的服用方法的记述可谓经典例如在用药时间上,中医就有“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说更细一些的如外感 病服药最好在早上8〜9点,阳盛热病则最好在下午2〜3点;壮阳之剂 选取在清晨阳气初生之时,滋阴药则选在午后服用最佳;病在胸膈以 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 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等等中医经典的的 魅力,从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切中病机的用药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发 挥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临床随证用药加减及服法直接关 系到临床疗效第四、提髙临床疗效,要与时俱进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学贯中西,在运用中西医知识诊治疾 病的实践中提出了”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中医临床诊治模式笔 者认为,现代医学模式下,只要是有利于中医治疗特色发挥的,不管 是西医的还是其他医学的知识或技术,我们都可以拿来运用于中医专 病建设中,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磨合、探索,将其融入到中医的诊治 体系中,才不失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可从以下四方面去理 解:理论上,从病机入手,可以把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 合;诊断上可把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的生化检验、影像学、病理学相 结合,把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鉴别诊断融会贯通,有利于归纳和 总结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治疗上,中医的扶正驱邪与西医循 证指南相结合,提高治愈率和好转率;用药上,把中医四气五味和理 法方药与西药的治病快疗效快相结合,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护理 上,应用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因势利导”, 实施个体化心理调理和护理,更好的达到“因人而治”的目的第五、提髙临床疗效,尚需注重中医单方、验方的收集和使用 许多民间单、验方研制的诸多有效纯中药制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重视单、验方的应用,进行临床实践总结,并传承、发扬,造福患者, 是提高祖国中医瑰宝临床疗效的一个简便、迅速的可行途径例如, 我科201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的“治疗胃癌前期病变 的中药混合制剂的制备方法”就是民间验方科学性的验证最后,要充分理解并发挥好中医“治未病”优势尤其对于慢性 病的治疗,常常是“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有着悠久的行之有效的 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如果能使之与临床治疗 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贯穿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愈后调养方面, 将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功能性胃肠病治 疗中就一定要意识到中医脾胃与西医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在辩证施治的同时更注重患者转归的“三要素” 情志、饮食、休息及心身疾病辩证施护、食疗营养等紧密配合,方能收到奇迹般的临床疗 效当代中医大师裴正学教授在其专著《胃脫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认为:脾胃与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而 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最敏感部位在胃肠古有医学入门言:腹中之 痛称为肝气,木郁不达,风木冲击而贼脾土,则痛于脐下,裴正学 老师认为,这里的肝气就是胆气,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 说: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由 此可知脾胃功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这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据此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3]另外,中医对某些专科专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其疗效往 往是现代医学无法企及的同时千万莫忘,人才培养时一定要注重名 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并不断加以改进,也是提高中医专科专病临床疗 效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宋为民,王明艳,徐力•基因组学是中医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 15(4): 193.2李杰芬•基因组学发展对中医实质研究的启示一一兼论中医基础理 论研究发展的前景[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 35(2): 11.3陆双军•张继泽教授治疗 脾胃病经验撷要[J] •河南中医,2008,28 (10):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