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情绪疗法.docx
9页理性情绪疗法1.0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该疗法属于认知治疗法体系,这一治疗取向的代表人物有: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TA)”;梅钦鲍姆(D・Meichenbaum)的“认 知行为矫正”;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艾利斯(A・Ellis)的“理性一情绪疗法(RET)”; 格拉瑟(W・Glasser)的“现实疗法”1.1 理性—情绪疗法的发展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生于1913 年少年生过病,性格羞怯,尤其怕与异性相对读过许多哲学书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 自己制造出来的,决心自己克服掉 1943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凯伦・霍妮研究所接受个人分析和训练 1953年对精神分析理论 及其疗效失去信任,并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但徒劳无益50年代提出“理性疗法(RT)”, 后与其合作者罗伯特・A•哈帕(Robert A・Harper)决定将RT改名为“理性一情绪疗法(RET)”RET的特点是认知、行动并重;理性、经验并重60年代RET曾采用其他疗法 进行过练习70年代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到RET阵营。
80年代RET已经成为国际闻名 的心理治疗体系RET 有两个研究机构,均设在纽约:“理性生活有限研究所”创办于 1959 年,是一家非营 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组织;“理性—情绪治疗研究所”创办于1968年,是一个培训机构出版 专著、书籍和通俗读物,还出版一份名为“理性生活”的期刊在教育培训方面开设有成人 教育课程,研究生培训,以及特别的专业进修1.2理性—情绪疗法的特点⑪人本主义倾向艾利斯明确宣布,“RET不可以装作是'纯客观的'科学的或以技术为核心的,它对人类 的困难及其基本解决途径采取明确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立场倾向”人仅仅因为他活着、 存在着,就完全可以作他自己,而用不着非要做出什么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RET 追求的就是一种充实的、自我实现的倾向 RET 十分强调个人的意志、理性,强调人 能够“自己救自己”⑵教育的倾向RET具有很浓的教育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① 在咨询和治疗的原则方面,它力图用一套它认为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来访者 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去体验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动② 治疗过程有很强的教导味道治疗者经常用讲解、说服甚至论辩的方式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质疑问难,并大量 使用阅读RET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教育技术,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 思考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③ RET还专门发展出一套适用于儿童和学校咨询的体系,成为“理性一情绪教育”比较适 用于青少年教育和咨询,旨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机能水平,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⑶强调理性、认知作用理论上, RET 承认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认为感知、思维、体验和行动是互相联系的整体 在治疗途径上,广泛采用情绪、行动方面的方法,同时更重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RET 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件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 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 鼻子”拉正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情绪和行为困扰.2.0 基本理论2.1 基本概念⑪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 任何一个心理治疗体系都有一个自己的人性观或人性假设,这种观点深刻地影响着他对心理 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治疗途径的理解与探索RET也不例外艾里斯十分强调人的生 物性和先天心理倾向,他认为这种倾向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说:“在许多时候,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倾向于自毁前程;倾向于易受暗 示影响和过分概括化;倾向于无端的焦虑不安和生气,并且持续不断地让焦虑和敌意侵害自 己不管他们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长大。
人类天生就有一种 异常强大的倾向,要求并坚持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尽善尽美一旦他们未能立刻得到想要 的东西,就狠狠地谴责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埃利斯的 ABC 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人性 的基本看法之上的他的这种看法归纳如下:① 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理性去思维、去行 动时,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和有成效的人;② 情绪是伴随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所 造成的;③ 人是理性的合理思维和非理性的不合理思维的混合体,所以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 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④ 人的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所以不断地运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 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⑤ 持续的情绪困扰是持续的内化语言的结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 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⑥ 正是人们的这种先天倾向,容易使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态 度,而造成心理失调⑫健全的人和咨询目标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品质或人生态度:① 自我兴趣:人首先应该对自己感兴趣;② 社会兴趣:喜欢并参与群体生活,从社会交往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在关心、尊重、帮助他 人中获得愉悦;③自我指导:对自己负责,愿与人合作。
不一味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帮助④ 高耐挫力:能容忍自己和他人犯错误,即使对很厌恶的行为,也能克制自己不诅咒自己和 他人⑤灵活机变性:富有灵活性,能接受改变不给自己和他人定下死板的规定;⑥ 能接受不确定性:接受并欣赏各种不确定性、变化的可能性,坦然面对机遇和挑战;⑦ 投身于创造性地追求:既投身于基本的人生事业,也能在某些身外之事中获得极大的乐趣;⑧ 科学的思维:思维更客观、更理性、更求实能有效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并在 意识中达到知、情、行的整合与协调;⑨ 自我接纳:能无条件接受和欣赏自己不以是否作出别人看来有价值的事业来评判自己⑩ 冒险精神:有开拓精神但不蛮干敢想、敢试、敢冒失败的风险11) 追求长远的享乐:应是趋乐必苦的享乐主义者,但不为眼前快乐而牺牲长远的幸福;(12) 现实主义:有现实、实际的人生态度,不追求不切实际的十全十美,也不祈求没有焦虑、 抑郁、灰心和敌意的情绪;(13)自己对情绪困扰负责:而不是防卫地责怪他人和社会环境 RET咨询和治疗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达到这种人生态度:① 矫正非理性的思想、信念和思维方式,帮助来访者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 向、追求、目标和理想。
RET就是要人学会用科学、理性、求实、灵活的方式来思考问题② 矫正不合宜的情感,帮助来访者获得合宜的情感情感合宜与否不与肯定与否的划分标准一致,合宜与不合宜情感都有肯定和否定的合宜的 肯定性情感是人的目标、愿望达到和满足时产生的体验,如爱、幸福、愉快等;合宜的否定 性情感是个人愿望受挫折、目标行动受阻时产生的体验,如遗憾、愧疚、生气、失望等;不 合宜的肯定性情感是使人暂时感到好受,但却导向将来更大痛苦和挫折的情感,如自大、敌 意、妄想等;不合宜的否定性情感是使人的处境更遭,使挫折更重,而不是有助于人改善、 克服不利处境的情感,如抑郁、焦虑、绝望、自卑等③ 矫正不合宜的行为,增进合宜的行为 埃利斯把强迫冲动、不良行为、刻板反应,以及退缩、恐怖等称作自我损害行为它们严重 地妨碍人的生活和幸福,妨碍人实现近期和远期目标如某人必须对我好,如控制不住自己的非理性行为, 如害怕承担责任,如不必要的担心与害怕等⑶目标、意图和理性 人们的重要生活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在特定的社会里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里,人们首先关 注的是自己,其次才是他人但这与自私哲学还是有所不同 RET 的“合理性”意味着“有助于人们达到其基本的目标 和意图,而“不合理性”则意味着“阻止人们实现这些目标和意图”。
合理性不是绝对意义 上的概念,而是相对的⑭心理过程的互动与认知差异RET 疗法始终强调知、情、行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心理失调的时候更是如 此特别强调认知评价对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影响不合理信念与合理信念存在如下区别:① 他们具有绝对化或教条化的性质,表现为“必须” “应该”、“不得不”等② 他们将会导致一些严重影响目标实现的恶劣情绪,如失望、焦虑、负罪感、气愤等 埃利斯指出:合理的信念会导致功能性的行为, 如失败是正常的;只要努力,我会做得更好;他不是故意的,要包容他的行为等 不合理信念则会引起负功能性行为, 如孤僻自闭;固守陈规;因循守旧;酗酒或药物依赖;破坏行为等⑮两种基本的生理倾向 埃利斯认为,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性因素所决定的,即使是理性化程度很 高的人,也会扭曲地思考问题但是,人还有另外一种生物性倾向,即努力改变自己不合理 认知的力量,所以——① 能够感到自己是被不合理的想法带入到困境之中的;② 能够看到自己具备改变这种想法的能力;③ 通过运用认知和行为调整的方法可以积极地、不断地改变这种认知的能力⑯两种基本的心理失调是指自我失调和不适失调① 自我失调的具体表现是:当个人愿望不能达成时自责、自弃、自我否定一一一无是处、一 文不值。
调节的方法是:接纳自己,承认事实② 不适失调的具体表现是:当个人要求不能满足时便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备受煎熬调节的 方法是:忍受不适,适当放弃,立足长远,理智对待2.2ABC 理论框架⑪埃利斯的 ABC 理论认为:引起个体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的不是诱发性事件(A)本身造成的,而是人们对诱 发事件(A)的认知和信念(B)造成的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 如能对诱发事件做出理性与合理的认知解释,个体就可以避免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⑵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① 一般人两种失调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只有进行仔细评估后才能将二者加以区别;② 来访者一般会在首要问题基础上产生次要问题,为取得良好疗效,须对此认真评估;③ RET治疗注意到,人们永远不会彻底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总会以其他方式持续表现出 来,须留心注意这一现象2.3 其他概念 ⑪次级症状 当个体情绪和行为失调时会体验到焦虑、抑郁、自卑或愤怒等痛苦感受,会把大部分注意力 集中到这些心理痛苦上,以同样非理性的信念和自损思维来对待自己的情绪症状 他会对自己说:“我是绝对不该如此焦虑的,天哪,我竟然得了焦虑症,这太可怕了,我真 无法忍受,我是多么糟糕啊!”这样,人就出现了对焦虑的焦虑,对抑郁的抑郁。
艾里斯把这种由心理痛苦本身而来的症状称作次级症状次级症状比初级症状往往更令人痛苦 由于次级症状,来访者更觉得无能为力结果反而忽视了理解和解决初级症状RET 治疗师一般先处理次级症状,或者在处理初级症状的同时注意鉴别和处理次级症状 如,告诉来访者,你的预期焦虑来自你对焦虑发作的担心, ⑫咨访关系RET赞成建立亲密的咨访关系和运用共感倾听、情感反映等技术来建立关系RET认为在 没有咨访关系支持的情况下,个人通过阅读RET自助读物也能自我改变但是,RET认为, 对咨访关系中双方的依赖应报谨慎态度,因为这种态度一方面会妨碍来访者切实行动起来改 变自己;另一方面也会妨碍咨询师坚定地激励来访者做出改变所以, RET 经常要对双方 需要认可、赞赏的态度背后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讨论RET与来访者中心疗法一样,都重视 无条件的自我接纳非常重视向来访者灌输这样的信念——对人不应作价值评判,一个人不 因他有钱、事业成功就更有价值,也不因未达到某一外在标准就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