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病生于气也”.docx
6页论“百病生于气也”发表者:郭喜军“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 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 结该篇以九种致病因素即“九气”所导致的气机失调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 点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想,指出了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气 机失调本文将从气的内涵、病因观、发病观、治疗应用等方面对'百病生于气” 这一观点进行浅述一、“百病生于气”气的内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 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 氲,万物化生”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形成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 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兴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 成,气散则形亡”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素问•六节藏象论》 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 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 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养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 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 成独特的“气一元论”人体的气,包括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 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 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 不同,气又可有不同的命名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元气、积于胸中之宗气、营养之 营气和防卫之卫气人体之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之外,还有“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实际上这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和某一经络, 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维持着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张景岳在 《类经•摄生类》里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推动、温 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这五大生理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协调 配合,相互为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理论上可以将它们归 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场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 止而死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五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二、“百病生于气”的病因观从中医病因观来看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总得来说就是内因、外因、 不内外因三因”作用于人体后都会引起体内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则会导致气血 失调、阴阳失衡、脏腑紊乱,进而百病丛生一) 内因:“九气”中“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属于内因1. 怒则气上:《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怒伤肝,致肝火旺盛,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还可导致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等症2.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正常情 况下喜可使人精神愉快,但是过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痴、呆、傻笑等症3.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 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臆郁不舒,积久伤 肺”过度的悲伤,可使肺气郁闭,精神抑郁,症见默默不食,心情低落,胸闷, 长吁短叹等。
4. 恐则气下:过度受到恐吓,则会使气下行,导致遗精滑精,大小溺失禁,妇女 流产等症5. 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矣”突然受惊会使心气紊乱,神无所依,出现慌乱不定,心悸心慌等症6.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流而不行,故 气结矣”过度思虑耗伤脾胃之气,出现纳呆,腹胀等消化不良之症;还可伤及 肾精导致头发稀疏;还可耗伤心气脑髓,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及健忘等症二) 外因:“九气”中“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以及六淫余邪等均为外因1.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 细急,细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人体感受寒邪,则气机收敛,腠理毛孔 闭塞,筋脉拘挛,出现无汗,畏寒发热,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症2. 炅则气泄:《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气液同存, 感受热邪则会使腠理开,耗气伤津,气随津泄3. 湿则气阻:湿邪粘滞,阻滞气机,如阻于上焦则咳喘胸闷不舒;阻于中焦则脘 闷不舒,纳呆食少;阻于下焦则腹胀,里急后重,大便不畅等4暑燥则气耗:薛生白《温热经纬•卷四》中提到“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 渴多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暑燥之邪均可使气机耗散,出 现津伤液失诸症如口渴多汗,气短倦怠,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三) 不内外因:“九气”中“劳则气耗”及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等属于不内外因1. 劳则气耗:人体需要适度的劳作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使气机调畅充沛,以助气 化有力,达到体质强健的目的但是过度的劳作和过度的安逸都会导致气机的失 调过度劳作能使气机耗散,出现神疲体倦,气短自汗等虚劳症过度安逸则会 使脾胃气化功能减退,出现纳差,腹胀等症2. 饮食伤气:《灵枢•五味》中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亦”说明 了水谷精微的摄入不足会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导致脏腑他病临床可见消瘦, 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多的饮 食会导致食阻,从而引起气滞,临床可见脘腹胀满,暧腐泛酸等症3. 病理产物伤气:这里讲的病理产物主要是指中医学中的痰饮、水湿和瘀血痰 饮、水湿、瘀血既是脏腑气机失调之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称为 继发性致病因素它们形成于气,又反作用于气,是造成许多病变错综复杂,互 为演变,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三、 “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中医发病学认为“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和邪气的斗争。
其中正气的不足是其人 体内部原因,邪气的存在是外在条件,邪胜正负则会导致发病当病邪侵袭人体, 正气奋起反抗,如果正气旺盛,则会抗邪外出,不会出现临床各种症状,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但是如果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失 调,正气不足,邪气则会占据上风,正不胜邪导致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出 现临床症状,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四、 “百病生于气”的治疗应用1 .百病生于气治病的根本在于气气乃一身之根本,治病当要求本,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所以病之生也,不 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人体的生理活动,如人与天地自然之气 的交通,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质的流布代谢,正气对病邪的抵御驱逐等 等,都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病理状态下,病邪侵入人体后,气机首先受到影 响,所以云“百病生于气也”中医学认为气的升降出入,同样体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如肝的疏泄,肺的宣 发肃降,脾升胃降,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等等,无一离不开气机的 升降出入一旦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会导致疾病的发 生这就是明??张景岳所说的“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由此可 见,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生命关系密切,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 百病丛生在临床上,好多常见病、多发病,都可能跟气有关,尤其是疑难杂症, 更要从气的方面来考虑在气化的过程中,由于气化的太过与不及,或是气机升 降出入的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若是气化太过,机体就处于亢奋的状态, 人体常表现为实证热证,如肝火炽盛、胃火炽盛等;气化不及,则人体处于衰退 状态,则机体常表现为虚证寒证,如肺气虚、肾气虚等等所以历代医家常从气 机升降出入的角度来解读病理、分析病机和指导立法、组方和用药,具有很强的 针对性在治疗中,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为根本出发点,采用“虚则补之,实 则泻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恢复到相对平衡协调的 状态,从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治病的根本在于气2疏肝理气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即肝具有疏通条达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 作用,从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及情志的舒畅它直接 关系到全身气机的条畅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 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阐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的气化 要靠肝胆之气的鼓舞,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自己在临床上根据《内经》理 论,并经大量的实践表明,临床中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机理都和肝失疏泄 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方面入手治疗往往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列举“糖尿病” 谈“疏肝理气”的论治思路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关于“消渴病”的 病因,历代医家认为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归纳起来 主要有三种因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因素都易 伤肝,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 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主要发病机 理是胰腺所分泌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致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及胰岛素参 与的消化吸收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就其功能来说应是中焦脾胃功能的一 部分张锡纯认为,胰腺位于中焦,属脾之副脏肝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主 要表现在肝之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促进胆汁和胰液(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排泄 所以说“疏肝理气”,恢复肝的条达疏泄功能,促进胰液的合成与分泌,纠正胰岛 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才是糖尿病的治本之法曾治一病人,女,53岁平素性情 急躁,且家事不和,情绪不宁,常感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太息不止。
近半年上 症加重,并感口干口苦,烦乱易怒,睡眠欠佳,口渴引饮,小溲量多未作诊治 近日,又因情志不舒致上症加重而来诊查其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空腹 血糖14.4mmol/L,尿糖(+++)诊为糖尿病,证属肝气郁滞,化火伤阴之消 渴治以疏肝理气,清热生津处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0g,川芎9g, 香附9g,陈皮9g,生地15g,麦冬12g,山萸肉15g,炙甘草6g连服七剂,诸 症明显减轻,复查空腹血糖6.1mmol/L,嘱前方继服,并控制饮食,又服七剂后, 诸症消失查空腹血糖5.1mmol/L,嘱其坚持控制饮食,追踪观察至今,无复发 本例消渴,为肝气郁滞,久而化火,消烁阴津而致以疏肝理气法论治,使肝 气的疏,郁火得清,阴津得复,则消渴得愈另外,许多疾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疾病,或多或少的会有些精神方面的负担,导 致肝气郁结,表现为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甚至胡思乱想,恐惧不安,久而久之, 会加重病情,所以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从疏肝入手,以疏肝理气为先,如 柴胡舒肝散就是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并一直应用于临床,应用范围非常之广泛 在调理肝气的药物中,芍药和柴胡为常用的药物柴胡疏肝解郁,疏散肝气,但 柴胡辛散过用易伤肝阴,挑动肝之相火,故配酸苦微寒之白芍,敛降肝气,与柴 胡一散一收,一升一降而调理肝气。
综上所述,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基 本形式,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治病的根本在于气,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 入为根本出发点。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