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诗歌意象.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24351434
  • 上传时间:2023-11-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0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诗歌常见意象归类(1)(一)草木类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 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 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 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 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 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 花诗如: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 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自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 固” “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 这种比拟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 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 们的诗作中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薄名利,不求 闻达——隐士君子1) 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受大 自然严苛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 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 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 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与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放着历经风霜的个性芬芳, 坚守着晚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 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 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 的疼惜珍爱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薄名利、不 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 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 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故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 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 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 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 离别者的愁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 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 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 美和追求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 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二)动物类11. 大雁(雁、飞鸿)一一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 往——壮士、游子、怀人。

      1) 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 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2)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 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 年北京 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3) 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12. 蝉一一栖高饮露一一志行高洁一一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 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13. 猿一一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一一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 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14.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一一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一一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 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 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 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2) 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三) 器物类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 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 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 借酒言志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 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 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四) 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 古(1)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 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2) 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 辽阔、苍莽的意境3)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 思古之幽情18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 光易逝,生命苦短2) 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 小类1)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 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 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

      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 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 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① 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 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 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2) 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 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 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 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 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 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 征① 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 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如:② 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 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 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 怆的意象1)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 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 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 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 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2) 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 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3) 秋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