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h****
  • 文档编号:234214128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说明: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反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见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家立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听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肯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实锐利,粮草并不是不足够,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样(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许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肯定能成功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斗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确定斗争输赢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非常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状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别状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肯定的劝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斗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事实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斗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确定斗争输赢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非常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状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别状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肯定的劝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化文章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反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闻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听从他拿全天下都听从的力气,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一般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斗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斗争输赢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斗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爱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有、华蜜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气都阻挡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缘由:“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斗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斗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动,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终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白“人和”的实质短文最终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白“人和”是确定斗争输赢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劝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劝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写作特色  (1)文章擅长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斗争,却多次提到斗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扬自己的“仁政”主见  (2)文章析理精微,争论恢宏,气概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化,逻辑性很强;还采纳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