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第16讲选线6-3.pdf
37页 二、越岭线二、越岭线 定义: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 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越岭线的关键问题:越岭线的关键问题:克服高差克服高差 选线的控制因素:选线的控制因素: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路线纵坡度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 均均 由纵坡控制由纵坡控制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度为:,则路线长度为: 第四节第四节 山岭区选线山岭区选线 平均 i H L 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越岭线布局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 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一一))垭口选择垭口选择 ((二二))过岭标高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 1..浅挖低填:浅挖低填: 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哑口宽而厚的地形哑口宽而厚的地形 2..深挖垭口深挖垭口 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
3. 隧道穿越隧道穿越 适用:当垭口挖深在适用:当垭口挖深在30m以上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特别是垭口瘦薄时 1..垭口位置选择: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基本符合路线走向 2..垭口标高选择: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标高较低的哑口 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垭口展线条件选择: 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 可通过:可通过:软弱层型软弱层型、、构造型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构造型和松软土侵蚀型的垭口 应避开: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断层破碎带型及断层陷落型垭口 ((一一))垭口选择垭口选择 垭口挖深垭口挖深20m 垭口挖深垭口挖深9m 垭口挖深垭口挖深13m 定义:展线定义:展线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是在两控制点间采用某种方式延长路线长度,, 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以减小纵坡度的过程 展线系数: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 展线方式:展线方式: 主要有自然展线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螺旋展线三种: 1))自然展线自然展线 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自然展线是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绕山咀、、侧沟侧沟 来延展距离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克服高差。
2))回头展线回头展线 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回头曲线进行展线 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回头曲线:偏角等于或大于180°° ((三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的山脊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的山脊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的山脊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的山脊 。
((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 ((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 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 ((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 的山脊的山脊 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 1. 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以分散回头曲线以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个减少回头个 数数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 在二在二、、三三、、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200、、150、、100m 2. 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 3. 回头曲线路段纵坡应先确定回头曲线路段纵坡应先确定,,然后从两侧接坡然后从两侧接坡 4. 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使用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使用 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 1. 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以分散回头曲线以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个减少回头个 数数。
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由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头曲线起点的距离,, 在二在二、、三三、、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四级公路上分别应不小于200、、150、、100m 2. 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 回头曲线布置不理想实例回头曲线布置不理想实例 A B 回头曲线线形改善示例回头曲线线形改善示例 原线原线 改线改线 3))螺旋展线螺旋展线 ((三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以旱桥、、隧道跨线;隧道跨线; 在峡谷内在峡谷内,,路线就地迂回路线就地迂回,,利用高架桥跨沟跨线;利用高架桥跨沟跨线; 利用山脊进行螺旋展线利用山脊进行螺旋展线 利用山谷进行螺旋展线利用山谷进行螺旋展线 4))展线示例展线示例 ((1))利用山谷展线利用山谷展线 4))展线示例展线示例 ((1))利用山谷展线利用山谷展线 ((2))利用山脊展线利用山脊展线 4))展线示例展线示例 3))利用山坡展线利用山坡展线 4))展线示例展线示例 三、山脊线三、山脊线 定义:定义: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特点:特点:土石方工程量小;土石方工程量小; 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较少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构造物较少 山脊线线位较高,一般远离居民点,不便于为沿线山脊线线位较高,一般远离居民点,不便于为沿线 工农业生产服务;工农业生产服务; 有时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增加施工困难;有时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增加施工困难; 地势较高,易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地势较高,易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 三、山脊线三、山脊线 山脊线方案应考虑因素:山脊线方案应考虑因素: 1、分水岭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分水岭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 2、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 间的高差间的高差 不过于悬殊;不过于悬殊; 3、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 陡峭零乱;陡峭零乱; 4、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利用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利用 山脊线方案须解决的问题:山脊线方案须解决的问题: 选定控制垭口;选定控制垭口; 在控制垭口间,路线走分水岭哪一侧;在控制垭口间,路线走分水岭哪一侧; 决定路线的具体布设。
决定路线的具体布设 三、山脊线三、山脊线 (一)控制垭口选择(一)控制垭口选择 当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几乎每个垭当分水岭方向顺直,起伏不大时,几乎每个垭 口都可暂定为控制点;口都可暂定为控制点; 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地形复杂,起伏较大,且较频繁,各垭口高低 悬殊,则高垭口之间的低垭口一般为控制点;悬殊,则高垭口之间的低垭口一般为控制点; 在有支脉横隔的情况下,相距不远的、并排的在有支脉横隔的情况下,相距不远的、并排的 几个垭口,则只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好几个垭口,则只选择其中一个与前后联系条件较好 的垭口 三、山脊线三、山脊线 (二)侧坡选择(二)侧坡选择 分水岭的侧坡是山脊线的主要布线地带分水岭的侧坡是山脊线的主要布线地带 坡面整齐、横坡平缓、地质情况好、无支脉横坡面整齐、横坡平缓、地质情况好、无支脉横 隔的向阳山坡较为理想隔的向阳山坡较为理想 两侧侧坡要做比较以定取舍两侧侧坡要做比较以定取舍 三、山脊线三、山脊线 (三)试坡布线(三)试坡布线 在两固定控制点间布线,应力求距离短捷,坡在两固定控制点间布线,应力求距离短捷,坡 度和缓 常见三种情况:常见三种情况: 1、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不超过规定。
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不超过规定 2、控制垭口间有支脉横隔控制垭口间有支脉横隔 3、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控制垭口间平均坡度超过规定 丘陵区的自然地形:丘陵区的自然地形:介于平原区和山岭区的地形,地形特点介于平原区和山岭区的地形,地形特点 是是山丘连绵,岗坳交错,此起彼伏,山形迂回曲折,岭低脊山丘连绵,岗坳交错,此起彼伏,山形迂回曲折,岭低脊 宽,山坡较缓,丘谷相对高差不大宽,山坡较缓,丘谷相对高差不大 丘陵区包括微丘和重丘地形丘陵区包括微丘和重丘地形 微丘区起伏较小,地面自然坡度在微丘区起伏较小,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山丘、河以下,山丘、河 谷分布稀疏,坡形缓和,相对高差在谷分布稀疏,坡形缓和,相对高差在100米以内,且有较宽米以内,且有较宽 平地可以利用平地可以利用 重丘区起伏频繁,相对高差较大,地面自然坡度在重丘区起伏频繁,相对高差较大,地面自然坡度在20°° 以上,山丘、河谷分布较密,且具有较深和河谷和较高的分以上,山丘、河谷分布较密,且具有较深和河谷和较高的分 水岭,路线平、纵面部分受地形影响水岭,路线平、纵面部分受地形影响 第五节第五节 丘陵区选线丘陵区选线 丘陵区路线特点丘陵区路线特点 局部方案多。
由于丘陵区山冈、谷地较多,路线走向的局部方案多由于丘陵区山冈、谷地较多,路线走向的 灵活性大,可行的路线方案一般较多,路线最终确定往往需灵活性大,可行的路线方案一般较多,路线最终确定往往需 要多方案比较要多方案比较 路线平、纵、横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由于丘陵区路线平、纵、横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由于丘陵区 地形的迂回曲折和频繁起伏,平、纵、横之间的约束和影响地形的迂回曲折和频繁起伏,平、纵、横之间的约束和影响 较大,若三者组合合理,可以提高线形技术标准较大,若三者组合合理,可以提高线形技术标准 路线形式以半填半挖为主丘陵区地形特点决定路线行路线形式以半填半挖为主丘陵区地形特点决定路线行 经地面常有一定横坡度,但横坡一般不太陡,路线与农林用经地面常有一定横坡度,但横坡一般不太陡,路线与农林用 地和水利设施的矛盾较大,为节约耕地,应采用半填半挖为地和水利设施的矛盾较大,为节约耕地,应采用半填半挖为 主的路基形式主的路基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