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经济学读书报告.pdf
6页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 09(2)班 高佳玲1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读书报告经济学 09(2)班 高佳玲摘要 :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核心是以最少的劳动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劳动经济学应用在劳动力市场运行、劳动关系变化两方面,对我们分析劳动力相关问题、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概述劳动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同时结合中国现实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前言我选择的这本《劳动经济学》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杨和清教授主编全书共分12 章,集中考察和阐述了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包括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时间、生命周期和劳动参与决策、工资理论、就业和失业、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歧视、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等内容此书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核心,围绕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进行解释讨论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劳动的投入与劳动生产率、工资与就业、市场性劳动与家务劳动,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和劳动关系变化的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由于该书的理论性比较强,在阅读此书期间,我翻阅了蔡昉团队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徐伟红的《劳动经济学案例》、浏览了陆铭撰写的文章《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阅读过程中在鸟瞰中外历史上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演变的同时结合历史中的劳动经济学案例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现象,并比较中外劳动力市场的异同,罗列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上述各书的理论依据大相径庭,但是由于角度不同,对于现象的解释各有深浅在此,我将呈现我这段时间的所看所想二、分析劳动力市场离不开分析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需求是劳动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结合在一起形成劳动量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在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差别抽象掉的前提下考察有关劳动力需求的各方面问题这个章节提出了劳动力、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曲线、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概念企业的雇佣政策分为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规模由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线的交点决定,边际成本即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w,它与企业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出品的价格即企业的劳动边际价值相等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规模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定,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所对应的劳动力即为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规模短期内企业解雇员工往往受到限制,雇佣规模调整困难,而在长期,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生产规模,也可以通过减少新增的雇佣规模等方式来应对解雇困难。
因此,长期劳动需求曲线较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第二章《劳动力的供给》从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供给和实践选择等几个方面考察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它不仅受人口基数的影响,还受人口结构变化、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个人非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供给分为个人劳动力供给与市场劳动力供给,个人的劳动力供给由收入约束线和收入与闲暇的无差异曲线决定,即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所对应的工作时间则为个人所决定的劳动时间一般认为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因为个人天生对闲暇的偏好,当工资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增反减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则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 09(2)班 高佳玲2 上方倾斜的曲线,因为工资率提高可能会使一部分原来就在这个市场上竞争的人减少劳动供给,但同时又会吸引一部分本来部在这个市场上的人进入这一市场,从而使劳动力供给总量最终呈增长趋势第五章分析了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从劳动供给的角度讲,个人一个生命周期中的劳动时间与各个时期的关系在曲线上表现为倒U 型,而就业与就学决策、结婚育儿决策、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退休决策从某一方面也决定了个人的劳动力供给状况。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始终处于矛盾的运动状态若要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个人收益最大化就要事先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使劳动力资源得以最优配置、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经济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分析劳动力市场问题上也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书的解释方式来看,在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分析上,微观经济计量学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试试就是就业总量的不断增加就业总量不断增加的事实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由此派生出了对劳动力的更大的需求,而通过就业的非农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稀缺,来到了“刘易斯转折点”,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 而由于 “沮丧的工人” 、 “啃老族”等失业者使劳动参与率下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工,另一方面失业者人数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欠灵活、被分割、信息不完善,需要改变,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改变需要在相应的政策制度为背景下以大量时间以及资本为代价三.人力资本理论与中国现实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的分析是建立在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在劳动力是匀质的,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基础之上。
但是实际上劳动者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获得知识技术和受训练程度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问题本书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的,主要研究并讨论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流动问题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人力资本甚至比物质资本之于社会的重要性更大,12 世纪中叶在欧洲曾经爆发了一场可怕的黑死病瘟疫,瘟疫过去之后欧洲的人口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劳动力的严重缺失使欧洲在随后又陷入了饥荒,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的生产力水平下降1943 年盟军对德国汉堡的轰炸损毁了城市一半的建筑物,但紧紧5 个月之后,汉堡的生产力就已经恢复到了轰炸前的80%上述两个例子表现了人力资本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人力资本的获得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各级正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与劳动力流动个人作出是否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决策与他的个人贴现率有关,若他获得中学教育的终身收益流大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终身收益流,那么他在中学毕业后就会做出停止接受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决定,若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终身收益流比较高,他在中学毕业后就会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教育回报率的估计可以用Mincer 工资方程来计算, Mincer 工资方程不仅考虑了受教育年限对个人工资回报的影响,还分析了生命周期因素对劳动力市场收益的影响用公式表示如下:Logwi= βsi+δ ti+δti^2+ 其他变量 +εi 其中 wi 是劳动者i 的工资率, si 是其受教育年限,ti 为劳动力市场经验,β即为所求的教育边际收益率职业技术培训是劳动力在参与劳动力市场后对特定技能的学习过程,培训可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一般性培训是指受训者一旦获得某些技能,将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企业和岗位特殊培训是指指对受训者获得技能的企业有益的培训方式,雇员一旦离开该企业,培训的价值即告丧失培训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 09(2)班 高佳玲3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incer 工资方程中的ti 从而影响工资率,即工资率随着经验的增加而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会逐渐放缓劳动力的流动包括了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和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劳动力流动假设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若某人的收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失业率也能影响劳动力流动决策。
中国现在人力资源投资普遍存在问题,通常由劳动力市场需要产生真实可信的信号,教育的内容与结构调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来安排,使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连接配套有效,但是现实表现为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现在的中国社会需要形成劳动力市场导向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共识,教育部门也应以应对挑战的姿态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职业培训业存在付费问题,如对劳动力进行培训的企业可能因为员工向其他企业流动而损失培训的成本,但若在进行培训的同时联系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报酬系统和企业人力资源的调配等等,以适当的激励在激发员工对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培训就会起到效果,员工在培训后能带来更高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而企业也愿意为员工付费进行培训劳动力流动则涉及到了廉价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一般廉价劳动力都由农村迁移而来,这些劳动力通常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行业,但近年来中国比较容易迁移出来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减少,再加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一定体制性分割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廉价劳动力紧缺,表现为“民工荒”,但若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民工荒”现象可被消除,首先,中国应该保障劳工基本的权益和福利,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
第二,鼓励企业对职工共的长远利益负责,培养高素质的“蓝领”阶层第三,教育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承担起将农村民工迅速转化为世界一流产业大军的使命浙江省利用这几个方面解决了困扰民工的实际问题,从而吸引民工重新回到浙江,消除了浙江的 “民工荒”现象四.工资、收入分配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本书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与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主要讨论了几种工资生成理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定作用,工资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工资水平的调控等问题工资生成理论在经典政治经济学中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与管理的研究,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按劳分配学说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分配问题的,此外还有后来发展的按要素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有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这些都属于古典经济学派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则包括了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工资刚性理论。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就业规模、人口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的关系,研究了微观工资水平变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劳动力供给状况、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物价、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都会对企业工资水平产生影响而从内部因素看,劳动力个体间的差别、工资的分配形式、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对企业工资水平产生影响均衡工资水平由劳动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决定,上述因素却能造成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别,这些因素归到一起就是人力资本的差别、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和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差别的原因已在第二部分中讨论劳动力市场的缺陷以行业垄断、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形式导致并维持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就是对知识和技能并无差异但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劳动者的补偿,比如夜班工人的工资补偿浙江理工大学经济学 09(2)班 高佳玲4 工资的差别也可以说是收入分配的差距,一般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此外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还有变异系数、库兹涅兹比率和胎儿指数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除了普通认为的人力资本即能力的差别,还有家庭背景和歧视类型的人力资本差别,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有歧视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在大幅提高其原因有工资收入的不平等、有户籍歧视、有性别歧视等等,这些在前面都有提到,而还有一些因素是一些西方国家没有而我们国家存在的,比如工会的存在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