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黑龙江省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创建.docx
5页探究黑龙江省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创建经过多年努力,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贫困县和贫困村均已实现脱贫摘帽出列,9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振兴平稳有序推进如何保证脱贫成效的稳定可持续,并能够进一步缓解相对贫困,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黑龙江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任务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不能各行其是,必须构建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精准脱贫长效机制1、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1.1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条件乡村要振兴,必须首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问题,实现生活富裕目标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稳定实现了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的小康社会才能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将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更好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高水准的精准脱贫推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1.2乡村振兴需要建立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这是必要的保障条件党中央已为乡村的全面振兴作出了战略安排,进行了制度框架设计,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进行推进落实。
目前黑龙江省虽然提前一年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但仍有部分贫困户、贫困人口未脱贫,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更为特殊、复杂,脱贫的难度更大,脱贫攻坚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另外还有一部分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更需密切关注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所设定的目标,精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是比较有效可靠的路径选择,以保障2020年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能够持续地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角度来保障脱贫成效[1]1.3乡村振兴有助于巩固提升精准脱贫具体分析精准脱贫指标要求,对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二者在内容实质、内在逻辑、政策支撑上都是相互统一和衔接的按照乡村振兴的任务部署与战略安排,到21世纪中叶,农村的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居住环境、乡村治理等方面都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会有更充分的资源、条件与能力解决贫困问题,绝对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相对贫困真正得到缓解,这是巩固脱贫成效的最有效、最管用的办法2、黑龙江省精准脱贫存在的突出问题2.1基层党组织凝聚带动作用不强一些村级党组织整体素质不高,带头人学历层次低、年龄老化,缺少工作激情,有些甚至选不出村级带头人,后备力量不足,缺少有效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能力与办法,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群众认可度不高。
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思路不宽、招法不多,谋划产业积极性不高,扶志缺少有效管用办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解决精神贫困能力不足一些乡村党组织忽视意识形态教育,党的扶贫惠民政策宣传没有完全深入人心[2]2.2产业扶贫带贫能力有限黑龙江省绝大多数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在东部低洼易涝区、中部盐碱贫水区、西部风沙干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差,交通设施与便利程度与中东部地区无法相比,不仅自身发展受限,引进项目更难,基本是靠天吃饭的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推动农业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产融合面临巨大困难扶贫产业发展缺乏科学长远谋划,追求短平快,同质化、低端化,缺乏市场竞争力,利益联结机制只是简单的投资入股,享受利益分红,不牢靠、不长久,一旦利益联结断开,返贫风险较大虽然也在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但进展慢,龙头企业无论是规模、数量、带贫能力上都十分有限,发展前景不乐观2.3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是否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积累,是加强村集体建设,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物质保障但黑龙江省大多数贫困村集体积累为零或负数,村集体没有可用土地等相关资源,很多村基本都是靠转移支付过日子,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都存在较大困难。
村集体既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发展思路不清晰,又缺乏资源禀赋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难,实体项目引进难,集体收入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无力搞好村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村级自身难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2.4人才技术支撑不足人才,包括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乡土人才,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搞好乡村治理的主要动力源,也是精准脱贫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支撑力量多年来,黑龙江人才流失严重,连续多年人口负增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突出,农村尤其是贫困村中农业技术人才、劳动技能人才、手工业技能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稀缺对于精准稳定的脱贫而言,如无人才这一关键因素来支撑和带领,即使投入外在更多的帮扶力量,也只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3]2.5脱贫主体能动性较差一方面是扶贫工作太过于重视给与送的纯物质上的帮助,扶持贫困群众主动脱贫不够,针对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培养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措施少,导致一些贫困群众过度依赖政府的送钱送物,自力更生、自谋发展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受贫困村的基础条件限制,贫困群众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和能够接受再教育机会有限,很大比例的贫困户文化程度低,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创业机遇把握困难,已经形成的依赖习惯难以改变,不仅不愿意更是无力从产业角度、项目规划、创业就业方面寻求脱贫致富的空间和提升能力。
3、黑龙江省精准脱贫长效机制构建路径3.1坚持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着眼全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各方协作,防止出现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割裂开来的问题,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客观来讲,对于已经实现脱贫退出的农村贫困人口,目前的脱贫质效还是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极其有限所以,当前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应从政策、组织、产业等方面巩固脱贫成效,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出现新致贫人口而对于农村贫困人口之外的其他农民群众,这也是农村发展的主体,自身发展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存在致贫风险,所以要加强监测,从乡村振兴的大框架来谋划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等措施,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3.2创新产业模式,增强产业扶贫富民能力要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建立以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将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传统和优势特色产业,科学论证,确保各县乡村均有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产业扶贫规划计划,防止产业同质化二要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在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运用好市场机制,使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及时培养和发展壮大增强其带贫能力。
坚持三产融合,最大程度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收入,同时要大力加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建立特色产品销售的便捷渠道三要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积累,使村集体有能力、有实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3.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宜居生存空间要抓住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这一关键要求,统筹各方资源,加强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立起提高贫困人口生存发展质量的长效机制一要治理好农村居住环境,对当前农村最为严重的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牲畜散养、空气污染等问题有效解决,改善村容村貌,打造样板和特色村,提升农民生存质量,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二要做好规划,以适当方式整合偏远、小规模村屯,进行整体搬迁,腾出空间进行扶贫连片开发,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三要进行积极有益探索,建立村民主动、全面参与的环境建设管护长效机制3.4加强教育引领,消除精神贫困要实现真脱贫,就必须突出文明乡风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消除精神贫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其在移风易俗、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挖掘、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寓教于乐、行之有效、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要加大对脱贫致富典范的宣传教育,在贫困地区营造一种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三要发挥教育扶贫的积极作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4]3.5建强建优脱贫攻坚领路人,夯实组织根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者和组织保障者一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质量创新方式,确保在农村各个领域都有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在外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或支持农村脱贫致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和跟踪培养二要提高党组织带动群众脱贫创富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围绕脱贫后的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长远目标鼓励村级党组织引进、发展脱贫致富产业鼓励大胆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探索围绕“三变”,增加集体积累让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最大程度地参与扶贫产业建设,增强利益联结三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水平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注重发挥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强化村民监督,提高农民法律素养,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平安和谐稳定新农村四要为驻村帮扶设定过渡期。
坚持摘帽不摘帮扶,驻村工作队不撤,采取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驻村帮扶干部的潜能做好脱贫后的驻村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工作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1):57-64.[3]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8(4):28-35.[4]左停,刘文婧,李博.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1-28+165.丛秀芬,张瑞欣.乡村振兴视角下构建黑龙江省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11):21+30.基金:201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对策研究》(19JDY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