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败血型鼠疫.pdf
12页什么是败血型鼠疫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 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 Dic 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 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 3 天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简介败血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 原发者的病情险恶, 乃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菌毒力强、菌量多等所致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症状和出血现象均极严重,体温过高或不升患者谵妄或昏迷,并出现休克或心力衰竭,处理不及时每于数小时至2~3 天内死亡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 m 宽约 0.5~0.7μ m ,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 F--I ) ,另一种为蛋白质( F--IB ) 。
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 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 V/W 抗原,在细胞表面, V 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W 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 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 抑制吞噬作用, 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 、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 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 小时即死,加热55℃15 分钟或 100℃1 分钟、 5%石炭酸、 5%来苏, 0.1 升汞、 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 鼠间鼠疫传染源 (储存宿主) 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
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 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四)流行特征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2. 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 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 6~9月肺鼠疫多在 10 月以后流行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发病原理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
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 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5 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 天;原发性肺鼠疫 1~3 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 天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一)腺鼠疫占 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
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 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 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 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 5~10%二)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 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 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三)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 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 皮肤粘膜出血、 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 Dic 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 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 3 天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五)其他少见类型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 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4. 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 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 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5. 咽喉型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诊断对第一例病人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一)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曾有鼠间鼠疫流行或有赴疫区史;有接触可疑动物或类似患者二)临床资料根据各型临床特点三)实验室诊断是确定本病最重要依据对一切可疑病人均需作细菌学检查, 对疑似鼠疫尸体, 应争取病解或穿刺取材进行细菌学检查血清学应以双份血清升高4 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1.常规检查(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 109/L以上。
初为淋巴细胞增高,以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2)尿 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3)大便 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2.细菌学检查采淋巴结穿刺液、 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1)涂片检查 用上述材料作涂片或印片,革兰氏染色,可找到G-两端浓染的短杆菌约50~80% 阳性2)细菌培养检材接种于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血培养在腺鼠疫早期阳性率为70%,晚期可达 90% 左右败血症时可达100%阳性3)动物接种将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 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内,动物于24~72 小时死亡,取其内脏作细菌检查4)噬菌体裂解试验用鼠疫噬菌体加入已检出的可疑细菌中,可看到裂体及溶菌现象3.血清学检查(1)间接血凝用 F1 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 抗体 F1抗体持续 1~4 年,故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2)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特异性、灵敏性较高3)其它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可测定F1 抗体,灵敏性高,适合天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鉴别诊断(一)腺鼠疫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急性淋巴结炎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本病急性期, 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3.免热病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二)败血型鼠疫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三)肺鼠疫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四)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治疗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 日 1次)3 次阴性,肺鼠疫 6 次阴性一)一般治疗及护理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 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 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 穿第筒胶鞋, 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2.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 并供应充分液体, 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二)病原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成人首剂量1g ,以后每次0.5g , 每 4 小时 1 次, 肌注,1~2 天后改为每 6 小时 1 次 小儿 20~40mg/kg/日,新生儿 10~20mg/kg/日,分 2~4 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 ,继以每日 2g,分 4 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 天,甚者用至 15 天2.庆大霉素每日 24~32 万μ ,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 天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 每日 2~4g ,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 ;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 次 0.75~1g ,每日 2~3g ,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 天4.氯霉素每日 3~4g ,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 5~6 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5.磺胺嘧啶首剂 5g ,4 小时后 2g ,以后每 4 小时 1g ,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 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
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三)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 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 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预防(一)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