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金山中学2025学年高三春季诊断性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12页广东省金山中学2025学年高三春季诊断性测试生物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甲表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若只考虑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卵原细胞形成的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eDB.甲中基因E与e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C.形成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等位基因D.甲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2.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正确的( )A.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T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D.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3.图甲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之间的关系。
对下列图示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甲L点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方向移动B.图乙中由纵轴、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表示无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C.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P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氧气浓度D.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和水果,贮藏室内的O2浓度应调节到图乙中N点对应的浓度4.为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的影响,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B.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C.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的促进作用减弱D.A溶液浓度为1. 1mg/L时,两次实验数据偏差较大,应如实记录并增加实验次数5.下图是在适宜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的异丙草胺培养24h后,测定的玉米氧气生成速率和氧气消耗速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图中氧气生成速率可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实验直接获得B.当异丙草胺浓度为50mg·L-1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在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分裂等活动D.与异丙草胺浓度为30mg·L-1相比,处于10mg·L-1的玉米长势更好6.健康人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而终尿中几乎不含葡萄糖。
原尿中的葡萄糖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的,而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不消耗ATP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B.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受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数量的限制C.葡萄糖由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D.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回答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相关问题:(1)获取目的基因及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的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质粒DNA分子上有特殊的___________,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2)获得目的基因后,利用PCR技术将该基因扩增时,需要添加的有机物质除了模板、原料外,还应加入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3)基因工程技术中,科学家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后者比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和翻译,采用的检测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基因治疗是指把_______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8.(10分)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编号①②③④⑤成分(NH2)2SO2KH2PO2FeSO2CaCl2H2O含量1.2 g2.1 g1.5 g1.5 g111 mL(1)培养基的配方是要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求而设定的,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看,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利用该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来自_____为防止杂菌污染,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对培养基灭菌2)若要观察微生物的菌落的特点,培养基中还应添加的成分是_____鉴定菌种时,可根据菌落的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等方面的特征菌落计数时,一般选取菌落数为_________之间的平板,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量比实际活菌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3)如果在上面的配方中加入一定的纤维素,就可以富集培养_________微生物, 在筛选该菌种的过程中,通常用_____染色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该菌种进行筛选。
为了长期保存该菌种,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9.(10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 NA探针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___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_____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_____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10.(10分)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
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产物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_,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特有的成分有______2)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从______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______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_(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______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②吸取1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为A、B、C、D、E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组别所含氨基酸A组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B精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C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丙氨酸D甘氨酸天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丝氨酸E半胱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______。
11.(15分)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人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中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重组)详解】A、该卵原细胞形成的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eeDd,A错误;B、甲中基因E与e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C、形成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存在D和d一对等位基因,C正确;D、由分析可知,甲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重组,要求掌握基因重组的两种形式,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构建知识间的联系2、D【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