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皆有不忍之心》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羟羟
  • 文档编号:339792827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2.61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人皆有不忍之心》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要思考其学说的现实意义,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同时,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2.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思想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仁政学说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题目解说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由于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变得更丰富,更系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园囿里,终于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孟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4.文意理解(1)字词读音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2)重点字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就)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假如,如果)人乍(忽然)见孺子(儿童,小孩)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内,同“纳”)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音节助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萌芽,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好像)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说)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同“燃”),泉之始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能充之,足以保(安定)四海(天下);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3)通假字词语例句解析内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内交”即“结交”然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4)古今异义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古义:萌芽,发端今义:(东西的)头贼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5)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形容词,狠心、残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动词,容忍、忍耐吾不忍其觳觫动词,忍心君王为人不忍形容词,狠心、残忍辞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动词,推让、谦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名词,借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辞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讲究(6)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介词,到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同、和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形容词,正确人之有是四端也代词,这 (7)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也”表否定判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正常语序为“于孺子之父母内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正常语序为“于乡党朋友要誉” 5.层次结构第一层(开头一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层(由是观之一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6.文本赏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7.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第一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思考2】请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讨论三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①例证法,举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释义: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②喻证法,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释义: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就做不到8.总结概括逻辑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2.1 一次方程(组).docx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5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3大模块知识梳理+9个考点+5个重难点+1个易错点)(原卷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2-北京版 (共13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1.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街心广场|北师大版 (共13张PPT).ppt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