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端康成《古都》中自然美探索.doc
8页川端康成《古都》中自然美探索【摘要】川端康成是口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 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人,在立足 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和技巧,来抒 写口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展现出口本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 物哀、风雅和幽玄之美本文通过《古都》中的自然描写,力图揭示川端 文学中自然意象之美,探索流淌在川端世界里的东方美关键词】川端康成;H本传统美;自然意象;物哀川端康成在《我的文学传》中说:“我受了西洋近代文学的洗礼,也 试着模仿了一下,但我根子是东洋人,15年前就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方 向”川端一贯重视口本的古典文学传统,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其影响, 特别是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早在小学高年级和 中学时,他就开始反复阅读《源氏物语》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影响 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从创作思想到写作技巧,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 但在思想情调上和文章风格上的影响,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 的作品以独特的眼光审视自然界的内在之美,敏锐的季节感流露在他的字 里行间同时,通过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本文试图通过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古都》来探求川端 康成文学中所流淌的口本传统美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川端文学作品重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口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对自 然景物的描写细致、优雅通过对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意象的考察,揭示 出川端文学中的季节感、色彩感,蕴涵其中的无常感、悲哀感和虚无感, 以及其渗透着生命悲哀的哲学体悟川端康成即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注视 美、探索美、表现美其至创造美的作家而小说《古都》,则是他表现美、 创造美的杰作更为可贵的是,在美的表现与创造中,他又使美有了 “东 方美”的鲜明个性促使他创作《古都》的强烈动机就是再现有浓郁“东 方美”特色但又日渐消失的京都美,并且,在他看来,“比起写人物和故 事来,也许写风景是主要的”本文即意欲从景物的描写把握川端对自然 美的表现及其独特个性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日本口古以来便注重“幽玄” 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韵绵绵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 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 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古都》中渗透着传统的物哀、风 雅与幽玄之美作者赋予了自然景物明朗清新的格调,人物纯真美好的情 态《古都》以京都一年四吞自然景物的变化为线索,伴随着季节的变 化,美丽的风物引起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古 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强,作家木意也不是为了耍叙述故事,只是为 了表现古都原本的美丽风情和日本传统的古典美川端康成独具匠心,塑 造了两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她们哀伤的情感为古老的京都增添了特有 的情致和风韵《古都》中,川端落墨之初就选择了一株老枫树和春天开 花的紫花地丁作为代表意象随着小说情节的渐次展开,作者妙笔生花, 精心勾勒出了一大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意象:吐艳的樱花,凋零的花瓣, 古丹波壶里鸣叫的金钟儿,青黛林立的北山杉,神秘的彩虹,森林中不期 而遇的骤雨,浅浅的清注川,潺潺的流水,飘舞的雪花……一组庞大而优 美的意象群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李生姐妹的命运: 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 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 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 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 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 人情京都丿力史悠久,优美的口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 媚秀丽同时京都堪称是H本传统文化的荟萃Z地,是H本人“精神上的 故乡”《古都》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 作者描写了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 青莲院的楠木,一年一度盛大的?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 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和传统 的审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以现代人的 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意象的季节感对比十分鲜明,前后照应, 一脉生成另外,仅从小说中部分章节的小标题也难窥见一斑:春花一一 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春天的思 念,夏天的偶遇,深秋的相约,隆冬的离别,作者匠心独运,以四季为框 架,把古都的风物时令和千重子苗子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放在了同一个平 面上写出自然意象的季节感,川端本人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以“雪 月花”儿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这是包含了山川草木,宇宙万物, 大自然的一切的。
一提到风花雪月,就会想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就会想 到整个大自然的美精心描绘自然意象季节感的美学意义不仅仅如此叶 渭渠指出:所谓季节感不仅指对春夏秋冬四季循序推移的感受,而且是对 在H本文化土壤上酝酿而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感情与季节风物的交 融,其中包含着苦恼,娇艳,爱慕情绪的理解性……川端就是在忠实地再 现四季自然美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感情和心绪溶铸其中,从而形成了 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美,是川端康成在其创作中的孜孜追求,也 是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民族的深层意识和“物哀”色彩、 “幽玄”理念,正是这些流淌在川端文学中的审美理念,才形成了川端文 学有别于其他日本作家的重要特点,其小说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悲与美交织 的独特艺术底蕴《古都》的淡淡哀愁、温和的传统底蕴,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平安王 朝“物哀”精神凝练的把握,对蕴含在女性悲哀中的美丽的体味,这也 正是川端文学的真髓《古都》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京都即将消失的传统美 和传统精神的哀伤,是川端康成为即将消亡的平安之美谱写的优雅的哀 歌透过川端康成对四季时令变迁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韵 律由繁花盛开,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的夏季,转而滑向低缓深沉的秋季,最后以无声的白雪为结束音符。
在对四季音乐流 转的体悟中,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性,又有日本人独有的特色 川端康成写《山都》事先并没有周密的计划,故事情节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 庭,只有从春天开花季节起笔,写到冬天雨雪交加时为止这一点是按计划 进行的小说的季节感首先体现在以季节为章题小说共九章,从章题来 看,第一章“春花”、第六章“秋色”、第八“深秋的姐妹”、第九章“冬 天的花”,这几章的题冃就直接包含了春、秋、冬三季;加上第五章“祗 园节”(时处盛夏),整个故事的时令背景便再清楚不过了可以说,一部 《古都》就是一幅京都春、夏、秋、冬的画卷其次,《古都》按四时节 俗行事小说从“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开花”开始;中间经丿力“葵节”(五 月十五日)、“伐竹会”(六月二十日)、“越夏祭神”(立秋前夕)、“时代节”(十月二十二日);一直写到冬天的雪花四时节俗,线索清晰其中的 季节变化、风俗民情,与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情感联系自然而又紧密 季节的表现,在川端的笔下,或为题或为线或为景;或现或隐或明或暗; 或直接或间接或篇幅重或着笔少,但却都被赋予或倾注了人的情感,成为 意蕴丰富的主体季节感的背后是其文学的自然美从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川端康成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 可以称得上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他用细腻而挥洒的笔法描绘带有浓重 主观感情色彩的自然,敏锐的感觉捕捉实与虚的契合川端注重的不仅是 人物的言行举措,还有绘制构图严谨、色调合宜、卬象鲜明的口然图景, 以烘托氛围,衬托人的情思川端康成说过自己是属于喜欢写景色和季节 的,他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 自然的美在他的笔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花草树木、山川湖海、明月轻风 等,大自然的一切无不可以进人他的视野,进人他的作品川端康成曾经 说过:“广袤的大自然是神圣的灵感,凡高岳深山、瀑布、泉水、岩石、 连老树都是神灵的化身”因此,第一个原因恐怕与川端本人信奉东方禅 学式的“主客合一”的认识论有美天地万物中有自我的主观,以这种 情绪去观察事物,这是主观的扩大,就是让主观自由流动,而且这种想法 发展下去,就变成了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表示所有的境界而融 含在一种精神里……”由此可见,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决定了川端必 然人力营构自然意象之美川端之所以偏好自然意象,第二个原因恐怕与日本传统美学追求的 “物哀”不无关联物哀”就是口本民族对自然风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 同形关系,感应关系的一种审美概括「物”就是自然风景,口然风物/哀” 则指自然景物的渗发,或因长期审美积淀而凝结在自然风物中的情思。
川 端自己也说:自然,它是我的感受和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和象征 显然,日本民族的“物哀”情结大大激活了川端对口然意象的偏好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继承了《源氏物语》以來形成的“物哀”精神并 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一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悲哀这个词同美是 相通的”,他对物哀和美的理解形成了其唯美主义格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家进行艺术审美的创造,集中表现为要把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转化 为可以直接被人接受的载体,创造以载体再现对象存在的具体状态,表现 主体对于对象的审美感受从这个角度來看,川端在《古都》中的“物 哀”情沫,通过季节和时令的推移,从而营造出细致鲜明的自然意象川 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表现手法, 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 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日木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日本不少作 家对日本由古以来的“哀”产生共鸣但在川端康成身上除了 “哀”的共 鸣还有对严格的文艺精神的共鸣1945年他在《悼念岛木健作》中提到, 决心今后“只写悲哀的日本美,其余的即使一行也不想写。
他的这种精 神和勇气形成了他战后一系列“美”的作甜:《美丽的H本中的我》(1968 年)、《不灭的美》(1969年)、《美的存在和发现》(1969年)、《日 本文学之美》(1969年)、《日本美的展开》(1971年)等等川端康成由于受没落家世、孤儿遭遇和亡国没世之民观念等影响所形 成的精神个性与《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完全契合,川端康成对于《源 氏物语》的物哀精神心领神会,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汇在自己的创作Z 中,因而更使得他的小说形成了美而悲的独特风格作为具有日木特色 的代表作家之一,《古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 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冋味参考文献】[1] 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一一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9.[2] 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 谷学谦•川端康成与佛教[J] •外国文学研究,1999.[4]王文宏•川端康成的禅意[J]•外国文学研究,2000.[5]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M]•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杨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