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准实验单因素实验设计模版.docx
4页准实验设计类型一.单组设计1. 单组前后测设计(1) 模式:01 X 02(2) 实施过程:通过比较01和02两个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检验实验处理是否引起明显的处理效应<3)统计方法:配对样本T检验<4)优点:a.前测可提供和被试有关的基线数据和有关信息,有利于做前后测的对比分析b. 被试既是实验组又是控制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缺点:【混淆因素:成熟、历史、测验、仪器、统计回归、被试亡失、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2.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1)模式:01 02 03 04 X 05 06 07 08<2)实施过程:先从一系列测量之中剔除成熟效应,然后比较前后测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差异显著, 说明处理效应存在<3)统计方法:配对样本T检验<4)优点:a.较好地控制了被试成熟因素的影响b. 由于实验进行了多次测蛾,从而降低了可能由于一次测蛾而造成的有偏向性样木成绩的概率 缺点:a.可能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于实验处理的敏感性,影响实验后测的成绩b. 很难排除测验与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很难克服历史因素的影响3.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1)模式:XOOl X102 X0O3 X104<2)实施过程:给处理和不给处理交替出现,都进行删量并获得数值。
把不给处理时的数据作为前侧(基 线)值,给处理后测的成绩作为后测值,对比这两组值是否存在差异<3)统计方法:配对样本T检验<4)优点:较好的控制历史因素、删验因素、统计回归等额外变量的影响缺点:外部效度较低,所得结果很难推到其他个体多次测量降低被试敏感性、重复实验处理的干 扰、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二.多组设计1. 固定组比较设计(静态组比较设计&整组比较设计)<1)模式:实: X ~oT J后测结果控: 02<2)实施过程:通过比较01和02的值来考察处理结果效应是否存在,若差异明显,则表明处理效应<3)统计方法:方差分析<4)优点:克服了成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实与控的被试是相对同质的)缺点:【要克服: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成熟趋势不一致)、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处理 的敏感性)】即,要克服两组在实验处理前不对等现象2.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1)模式:实:01 X 02 (要求:实与控的前测成绩不相等)控:03 04前 后<2)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4种结果(见1$ P117图4-7、P116图4-8)<3)统计方法:方差分析<4)优点:a.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b. 两组都有前测,主试可了解实验处理前的初始状态,也就对选择因素进行了初步控制。
缺点: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不相等,则选择和成熟间的交互作用&选择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 低该实验的效度3.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1)模式:01 02 03 04X05 06 07 0809 010 011 012013 014 015 016实:控:<2)实施过程:首先从测量中剔除成熟效应,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删成绩变化趋势,从中分析处 理效应是否存在3)统计方法:方差分析<4)优点: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缺点:对测验的竺磐"以及选择与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齐^意思?>4.相等组匹配设计<1)模式:实:X01控:02(与团定狙比较设计很相似,最大区别在于“团〃两钮被试不等,而“相”的两粗被试相等・)(2)实施过程:各组之间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但除n变虽不同外,在其他方面进行了匹配,是的各组近乎 相等<3)统计方法:方差分析<4)优点:两组被试基本上是相等的,可把后测成绩的差异归为处理造成的缺点:没有真实验中对被试组匹配的效果好单因素实验设计1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1) 模式:R XI 01R X2 02 (两水平情况下)<2)实施过程:(研究中有一个|'|变虽,白变虽有两个或多于两水平。
该变蛾是被试间变虽)将被试分配给 自变虽的各个水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用随机化控制误差变异)<3)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or方差分析(取决于有几个因素)<4)优点:a.因每个被试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故每个水平都可以获得大虽数据b. 时间短,避免被试因为时间长而失去兴趣c. 排除组内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集中处理水平而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d. 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e. 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 试f. 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倾向缺点:a.虽然组间设计对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但分配给各实验组的被试仍有可能出现差异b. 比起被试内设计,它需要更多被试c. 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人力d. 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的结果是不可靠的,且其过程也要花费一定的 时间和精力2.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1)模式:XI 01X2 02X3 03<2)实施过程:(研究中有一个自变董,IT变董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该变虽是被试内变虽:)每个被试 接受所有处理水平被试内设计控制个体带来的差异)<3)统计方法:配对样本T检验or方差分析<4)优点:a.只需要少虽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虽的数据b. 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实验效率c. 可以避免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成绩迅速提高的情况给实验带来的误差d. 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缺点:a.被试接受各实验处理的顺序是不可逆的b. 当组内实验设计的务实验处理不是同一时间进行时,发展因素、相关因素的促进作用、练习 等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与实验处理效应就很难有效区分c. 可能导致被试的疲劳和厌倦情绪,影响实验效果的可靠性d. 【系列效应】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具有一致性时,对实验材料的学习会产生迁移作用, 导致被试对中间实验材料反应成绩最好PS.系统误差平衡法:(1) ABBA法(对应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2) 拉丁方设计(每个被试的实验处理顺序逐一顺延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