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ppt
11页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手法,河北峰峰春光中学 陈娇娇,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析】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
例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例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析】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故事,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 【析】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故乡明月”传达 “松风山月”传达 “寒林残月”传达 “中秋圆月”传达 “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 “长亭折柳”传达 “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 “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 “空城落花”传达,“思乡情”; “隐逸情”; “诗人的忧愁”; “相思情苦”; “闺怨情”; “惜别情”; “诗人的羁旅之苦”; “悲欢离合情”; “世事沧桑的感叹”; “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牛刀小试,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