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海南岛史前采集渔猎经济及其技术的发展.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2757351
  • 上传时间:2019-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海南岛史前采集渔猎经济及其技术的发展颜家安(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210095)内容提要:海南岛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史前先住民的采集渔猎活动在丰厚富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水陆并进,丰富多彩,故而渔猎经济相当发达采集活动兴于沿海,然后逐渐向台地、山岗推进陆地采集活动由地面采集发展到地下采集,由采集野菜和植物的嫩叶、果实等发展到采集植物的块根;水域采集活动,由浅海徒手采集“慢动物”向工具捕捞发展由于本岛海岸线绵长,海域宽广,海生软体动物丰富,工具捕捞发生较晚狩猎在本岛先住民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狩猎技术不断完善、提高由于地理条件,中部山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捕猎业不甚发达,沿海地区以捕捞和采集为主,狩猎业相对滞后本岛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人口相对稀少,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采集渔猎活动延续时间相当长,故而历史上农业不甚发达关键词:海南岛 先住民 史前 采集渔猎引言:海南岛史前史、先住民及其采集渔猎环境在叙述本岛史前采集渔猎技术发展之前,有必要对其史前史、先住民及采集渔猎的环境作必要的阐述据地史研究,海南岛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夏断块区华南断拗中的海南隆起,原与大陆相连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产生断裂,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第一次分离。

      晚更新世末,海面下降,海南岛重新与大陆相连直至全新世早期,海面上升,海南岛再次与大陆分离,形成今天四面环水,孤悬海外的地理单元1)本岛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地史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基本同步目前所知本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是三亚落笔洞遗址,14C年代测定为10642±207a在地史上属于晚更新世之末或全新世之初,在文化序列上属于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早期2)也就是说,最迟在一万年前即本岛与大陆再次分离的前后就有人类在本岛活动颜家安(1956――)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通讯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广场1号楼519室九三学社海南省委;  邮编:570203联系:(0898)65374260;    Email:yanja@本岛最早的居民是谁?目前考古学界尚难提供确凿的证据,学术界也看法纷纭但多数认为本岛最早的居民是黎族,清道光《琼州府志》云:“黎分生、熟二种,有此地便有此人”3)谭其骧先生亦认为“有史以来,最先定居于粤东境内者,实为今日僻处于海南岛之黎族,汉唐时称‘里’”或‘俚’者是也”4)广东省民族研究所《黎族简史》根据古代文献、考古发现、语言资料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的联系推断:“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特别可能是从雷州半岛)陆续迁入海南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殷周之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5)以上诸家的推测是在三亚落笔洞遗址尚未发掘之前,此遗迹发掘后,本岛先住民是谁又变得扑朔迷离因为据发掘报告,该遗迹先后发现13枚人类牙齿和左侧距骨一块,与现代人类即智人无甚差别,但族源难以辩明2)一万年前的“三亚人”是谁?这是研究本岛史前文化的难点笔者认为“三亚人”最有可能是黎族的祖先其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活动在华南地区的种族是百越民族,这恐怕已经能够确指百越非一种一姓,是南方多民族的泛称本岛的黎族与百越民族的骆越或者瓯越有着十分密切的族源关系,许多专家都作过慎密的论证,本文不再赘言其二,族称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黎族并非一上岛就由越族变成黎族,而实际意义上只能是越族俚”、“里”、“黎”出现较晚,有人认为,黎族是汉、越文化对峙的结果,因而典型的黎族文化出现于汉人上岛之后,汉文化对越文化的直接幅射,黎族先民在这种情景之下,图腾之梦惊醒,许多越族习俗被抛弃,适应这种文化对峙,出现了一种复杂的边缘文化,这就是黎族文化6)笔者同意这种分析,但是,石器时代的先民还不是真正意义的黎族,是为黎族的祖先,本文称之为“先住民”,以免产生歧义本岛先住民三亚人亦即黎族祖先活动时期,大理冰期已经结束,全球气温升高。

      海南岛作为低纬度地区,高温多雨,十分有利于热带、亚热带生物的生长发育当时的森林极为繁茂,据认为本岛在人类没有破坏植被以前,全岛从沿海到内陆各地,全部应是布满森林或草原的森林类型应呈环状分布,沿海河口、港湾布满红树林,北部东部沿海应为高大红树乔木林;西部和南部沿海应为矮小红树灌木;沙滩上为有剌灌木丛或海岸林;台地和沿海一些丘陵应为热带季雨林;距海较远的台地、丘陵和高山中谷地、盆地应布满热带雨林;800—1600米山脊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上则为高山矮林7)在苍莽的森林中,各种动物互相追逐,强食弱肉据有关资料记载,本岛现有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岛类344种,兽类76种(8)而在石器时代,本岛动物种类可能还要丰富同时,本岛四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本岛内陆江河纵横、沼泽池塘遍布,广阔的水域盛产水生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不需要舟辑或渔具便可采得,本岛的先住民的采集渔猎活动就是在这丰厚富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一、采 集采集活动是人类最早、最普遍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资源最原始的开发利用方式,远古人类从采集经济到原始农业的发展大约经历了数十万年据三亚落笔洞遗址及本岛新石器时期其它考古遗址显示,本岛采集活动水陆并进,丰富多彩。

      1、水域采集前已述及,本岛先住民来源于古越族族系越人擅水,“陆事寡而水事众” (9)另据本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先沿海而后逐渐向内陆山体呈环状发展的现象,拟可以推测本岛先住民早期采集活动兴于沿海,然后逐渐向内陆推进这种情形,我们在三亚落笔洞遗址也能窥其史影三亚落笔洞遗存堆积物中,发现大量的水生软体动物遗骸,堆积十分密集,水生动物计有7目24种,其中螺壳约有7万个之多,有些经火烧过2)三亚落笔洞遗址座落在三亚东北一座石灰岩孤峰南壁下,早更新世时期,由于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应距落笔洞遗址不远,海域采集和搬运都很方便从早更新世气候湿润的特点及古海洋生物演化规律来看,当时濒海地带、沙滩,潮间带生长繁殖各种贝类、蟹类,虾类、龟类,还有海生植物如紫菜、海带、螺旋藻等,水产资源极为丰富这些海产品不需要以舟船和渔网为工具,潮退时唾手可得,这无疑使本岛先住民大饱口福三亚落笔洞遗址还发现在咸淡水交界处生活的河蚌、蚶壳和淡水蜷螺遗存(2),说明当时三亚落笔洞人水域采集不仅仅在海域内陆的江河池塘、沼泽也是他们活动的领域新石器时代早期,工具捕捞应该已经发生,但尚不普遍落笔洞没有发现明显或成型的捕捞工具,鱼类材料也很少,仅有一件椎体,似属淡水鱼类。

      2) “木石击鱼”只可能是偶尔发生,可以视为工具捕捞落笔洞出土有骨制矛形器、骨匕、角锥等尖锐器(2)在一器多用情况下,似乎曾经作过捕捞工具据民族学资料,本岛黎族还存在用镖枪刺鱼的习俗新石器时代中期,本岛文化遗存有沙丘(贝丘)、台地(山坡)类型之分,以沙丘(贝丘)遗址居多沙丘(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南部滨海沙丘地带,台地(山坡)遗址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江河沿岸及丘岗地区前者文化堆积层含有较多的螺、蚌、贝壳如陵水石贡贝丘遗址,面积近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5米,分为三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贝壳10)后者不含或含少量螺、蚌、贝壳如散布在通什河左岸的低台地的毛道五处遗址,就不见有螺、蚌、贝壳遗存报道但该遗址出土了用天然的灰石条简单加磨而成的石杵及石磨盘,(11)标志着原始采集农业已进入采集加工谷物的高级阶段由上可知,本岛在新石器中期,海域采集已经向陆地采集或曰山地采集转移在南部滨海地区,除水域采集仍在进行外,工具捕捞有了新的进展在石贡沙丘遗址发现了陶制网坠(10),这是本岛工具捕捞的证据而在中部山区及北部江河沿岸丘岗地区,则以陆地采集为主,并且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水域工具捕捞业开始兴旺发达,海域采集连同陆地采集一起开始萎缩。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是分布范围广,在海南各地均有发现;二是沙丘(贝丘)遗址较少见,大都属于台地、山坡类型的遗址,分布在江河及其支流的阶地或附近的坡地、山岗上;三是台地,山坡遗址出土了包括开荒、种植、收获加工在内的成套原始农业工具,如石铲、石斧、石锛、石犁,石磨盘等在为数不多的沙丘(贝丘)遗址则发现有细腰式、穿孔式、带槽式等不同形式的石网坠,骨鱼镖及用鱼骨制成的鱼骨锥、鱼椎骨饰等遗存上述三方面的新情况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多且广,说明本岛人口增加,人口与海域可资徒手采集的资源出现了矛盾,于是人们便开始由滨海开发逐渐向台地、山岗转移这种转移更重要的是一种原始产业的转型发展,即由原始采集业向原始农业转型发展而那些仍然留在滨海地带的人们,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制造浮海、捕捞工具,逐渐由徒手采集向工具捕捞发展,逐渐由海岸、浅滩、浅海向深海,远海移动鱼骨制品的出现,表明当时已经能在较深一些的海域里捕到大鱼,捕捞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2、陆地采集本岛陆地采集环境得天独厚,不仅因为气候温润,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丰富、生长旺盛,而且长夏无冬,一年四季都是采集的好季节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本岛先住民把植物采集作为自然经济的重要部门。

      从本岛已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采集工具来看,本岛先住民的采集活动有一个兴旺到萎缩的发展过程在新石器早期,三亚落笔洞人使用的采集工具主要有石材打制的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当然会有尖木棍,但尖木棒在南方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下是很难保存的)还有一种磨制的穿孔石器,其制作方法是以硬石为材料,在器身打击凿磨成形后,于其中央两面对钻,琢凿穿孔,再加磨孔壁这种器具有椭圆形、圆角形、圆环形和圆形多种,器形比较规整三亚落笔洞人用兽骨制成的采集工具主要有骨铲和尖状器,用兽角制成的采集工具有角铲、角锤和尖状器(2)刮削器是最古老的工具,其功能是切割和刮削,用以处理采集来的野生动植物,如刮去某些块根的粗皮或进行某种加工,或切割兽肉,处理兽皮等砍砸器或敲砸器主要用途是砍斫树木,或与刮削器配合制作木棒工具,也可以用来敲破坚果或硬壳动物的外壳而骨制和角制的铲形,锥形和尖状器则是挖掘植物块根的适手工具,比起尖石头和尖头木棒来,它轻便、尖锐、容易携带、劳动效率高本时期出土石器中穿孔石器是一种特别的器具,关于它的用途,过去有不少学者曾对它进行过专题研究有人认为它与绳索结合可组成套绊野兽的绊兽索和投掷野兽的飞索石,是狩猎工具;有人认为穿孔石器套在尖棒上可增加挖掘植物块茎的重量,提高劳动效率,故称之为“重石”。

      还有人主张穿孔石器可能是一种砍砸用具或是一种原始武器笔者认为在新石器早期生产工具简单,很少有专注于某一业的专门工具,常常是一器多用穿孔石器尚不能独立成为一件生产工具,它是早期生产工具的部件正因为是工具的部件,它的应用性就很广泛,与绳索结合便可成为绊兽索或飞索石,与尖木棒结合便可成为增加挖掘力量的重石例如南非布须曼人在扁圆形硬石的中央穿一孔,然后把它套在掘土棒中间偏下的地方,并在木棒和石器中间加一木楔,以防脱落,目的在于增加掘土棒的重量13)穿孔石器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广泛分布如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4)广西白莲洞遗址,(15)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16)广西甑皮岩遗址(17)均有发现本岛“重石”的出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本岛先住民的采集活动已经由地面空间采集发展到地下表土采集,由采集野菜和植物的嫩叶、果实等发展到采集植物的块根人类采食块根比采食野菜野果为晚破土取食非有相应的工具不可,单纯的尖木棒份量太轻,挖掘难以深入重石的发明,对人类开拓利用地下土表层资源创造了条件本岛可食块根块茎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最著名的有野生薯蓣植物块根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其它营养物质,比野果野菜较易储存,是先民们理想的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