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磁共振实验报告.docx
9页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光磁共振实验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时 间 2014年3月22日 光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光抽运的方法来研究气态原子基态及激发态的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塞曼能级间 的磁共振在加深对原子超精细结构的理解的基础上,使用DH807A型光磁共振实验装置观 察光抽运信号,以此来测定铷原子(85Rb, 87Rb)的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朗德因子(g)关键词】:光抽运、光磁共振、铷原子、超精细结构、朗德因子【引言】:波谱学方法利用物质的微波或射频共振,来研究原子的精细、超精细结构以及在外 加磁场中分裂形成的塞曼子能级,这比光谱学有更高的分辨率1950年法国物理学家 A.Kastler等人提出光抽运技术,提高了探测信号的灵敏度这种光轴运一一磁共振一一光 探测技术,其灵敏度比一般的磁共振探测提高了几个数量级这种方法很快就发展成为研究 原子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它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能级寿命、塞曼分裂和斯塔克分裂、原子磁矩和g因子、原子与原子间以及原子与其它物质 间相互作用的了解为此,Kastler荣获了 1966年度的诺贝物理奖正文】:一、实验原理1、能级分裂铷(Z=37)是一价金属元素,天然铷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85Rb和87Rb,二者的比例 接近2比1。
它们的基态都是52S1/2,即电子的主量子数n=5,轨道量子数L=0,自旋量 子数S=1/2,总角动量量子数J=1/2(L—S耦合)在L—S耦合下,铷原子的最低激发态仅由价电子的激发所形成,其轨道量子数L=1,自旋量子数S=1/2,F-1f-F*□ L—F=3 fH"^2一电子的总角动量J=L+S和L-S,即J=3/2和1/2,形成双重态:52P1/2和 52P3/2,这两个状态的能量不相等,产生精细分裂因此,从5P到5S的跃迁产生双线,分别称为D1 和D2线,它们的波长分别是794.8nm和780.0nm原子的价电子在LS耦合中,总角动量PJ与总FTFM rar观 1MJU + h表磁矩uJ的关系为n.r:.e —『j=- gj 2mPju疋■:, a4 J (J +1) - L(L +1) + S (S +1) =1 +Jmi* h2 J (J +1)其中,称为郎德因子,m是电子质量,e是电子电量核具有自旋和磁矩,核磁矩与上述电 子的总磁矩相互作用会造成能级的进一步分裂,称为超精细结构原子核也有自旋和磁矩,核自旋量子数用I表示核角动量P[和核外电子的角动量Pj耦 合成一个更大的角动量,用符号PF表示,其量子数用F表示,则P = P + PF J Ie —与此角动量相关的原子总磁矩为R =-g——PF F 2 m F其中F (F +1) + J (J +1) -1 (I +1)g = g -f 2 F (F +1)在有外磁场B的情况下,总磁矩将与外场相互作用,由于总磁矩与磁场B的相互作用,超精 细结构中的各能级会进一步发生塞曼分裂,形成塞曼子能级,使原子产生附加的能量:e e ,E =—卩-B = g ——P - B = g ——M 力 B = g M 卩 BF F 2 m F F 2 m F F F Be方其中 Pq= = 9.2741 x 10-24 JT-1 称为玻尔磁子,M = — F,—F+l,^F—l,F,B 2m F共有2F+l个值。
我们看到,原子在磁场中的附加能量E随M变化,原来对M简并的能级F F发生分裂,在磁场中,铷原子的超精细结构会产生塞曼分裂一个F能级分裂成2F+1个子能级, 相邻的子能级的能量差为:AE = g卩BFB2、光的抽运气态原子87Rb受具有角动量的左旋圆偏振光照射时,处于磁场环境中的铷原子对D ◎ +光 1的吸收遵从跃迁选择定则AL 二 ±1 AF = ±1,0 ; AM = +1F在由52 S能级到52 P'2 *2能级的激发跃迁中,由于Df +光子的角动量为+加2兀只能产生M =+1的跃迁因此,基态中Mf=+2子能级上的粒子就不能向上跃迁,在由52P/到52SF的向下跃迁中(发射光子),AM” = 0,±1,各子能级上的跃迁都是允许 *2 丄2的经过多次上下跃迁,基态中 M =+2子能级上的粒子数只增不减,这样就增大了粒子布F居数的差别这种非平衡分布称为粒子数偏极化类似地,也可以用右旋圆偏振光照射样品, 最后粒子都分布在基态M =-2的子能级上原子受光激发,在上下跃迁过程中使某个子能 F级上粒子数增多,称为光抽运光抽运的目的是要造成基态能级中粒子数的偏极化,实现了粒 子数的偏极化后就可以在子能级间进行磁共振跃迁实验了。
3、磁共振和光检测在“粒子数反转”后,如果在垂直于静磁场B和垂直于光传播方向上加一射频振荡的磁场,并且调整射频频率v,使之满足hv 二 g 卩 BF B这时将出现“射频受激辐射”,在射频场的扰动下,处于M =+2子能级上的原子会放出一F个频率为V、方向和偏振态与入射量子完全一样的量子而跃迁到M =+1的子能级,FM =+2上的原子数就会减少;同样,M =+1子能级上的原子也会通过“射频受激辐射” F F跃迁到M=0的子能级上……如此下去,5S态的上面5个子能级很快就都有了原子,于是光 吸收过程重又开始,光强测量值又降低;跃迁到5P态的原子在退激过程中可以跃迁到5S态的 最下面的3个子能级上,所以,用不了多久,5S态的8个子能级上全有了原子由于此时M =+2子能级上的原子不再能久留,所以,光跃迁不会造成新的“粒子数反转”F粒子产生共振跃迁必然造成偏激化状态被破坏,从而会增大对D b+光的吸收,透过样品1泡的D ◎+光必然减弱,只要检测透射光的强弱变化即保检测到共振信号,D ◎ +光一方面起1 1到光抽运作用,同时又起到检测共振信号的作用光信号检测的方法巧妙地把一个频率很低的 射频率量子转换为一个频率很高的光频量子的变化,使信号的功率提高了 7-8个数量级,大大 提高了信号的强度。
二、实验装置主体示意图如下所示三、实验内容0.准备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应先认真熟悉仪器,并检查各连线是否正确预热:将“垂直场”、“水平场”、“扫场幅度”旋钮调至最小,按下池温开关然后接 通电源线,按下电源开关约30分钟后,灯温、池温指示灯点亮,实验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1•观察光抽运信号扫场方式选择“方波”,调大扫场幅度预置垂直场电场电流为0.07A左右,用来抵消地 磁场垂直分量,调节扫场幅度垂直场大小和方向,使光抽运信号幅度最大,如下所示忧柚运信号2•观测g因子(本实验用扫场法)扫场方式选择“三角波”,将水平电流预置0.2A左右,并使水平磁场方向与地磁场水平 分量和扫场方向相同(也可不判断方向,一垂直一水平平均后即可消掉,对结果无影响)保持扫场幅度不变,调节水平场(垂直场)电流I,直到观察到4个共振信号(两个大两 个小为一周期变化)方为合适的,同时大的信号应与光抽运信号差不多,而小的信号为大的三 分之一左右(由自然界铷原子数量决定)hv读出前一个大的与小的信号并记录当时频率(6/7百频率为宜),根据g二 算出g f p HB因子(代入数据后为g=011I4v)与理论g因子比较并算出误差,分析原因。
理论85Rb: 1/3,87Rb: 1/2)四、实验数据1•观察光抽运信号结果如下图所示:2•测量g因子数据频率V电流I (A)铷原子87Rb (大信号)85Rb (小信号)v=0.79281MHz按下0.216按下0.3360.3080.429弹起0.174弹起0.2990.2620.385平均值0.195平均值0.3175v=0.760MHz按下0.134按下0.2630.2410.360弹起0.215弹起0.3400.3260.437平均值0.1745平均值0.3015注:表格中平均值均取第一次信号按下、弹起只表示垂直于平行地磁场分量(由于仪器原因方向要看实际测量)计算 g 因子:v=0.79281MHz 时,代入 g =0.154v后得出:85Rb: 0.626, 87Rb: 0.3845v=0.760MHz 时,代入 g =0.154v后得出: 85Rb: 0.67, 87Rb: 0.388注:由于实际条件及时间原因,我们小组只做了两组数据3.误差分析根据理论 85Rb: 1/3, 87Rb: 1/2,分别计算实验误差如下:0.626 - 0.505x 100% =25.2%0.3845 - 0.3330.333x100% = 15.5%0.67-0.5 0.388-0.333x 100% = 34% ; x100% = 16.5%0.5 0.333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实验误差很大,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调节电流时读数误差;2. 水平场与扫场间的磁场未完全抵消;3. 实验使用的信号发生源不稳定;4. 外界磁性等物质的干扰;5. 实验本身误差。
五、分析总结光磁共振实验利用光探测方法有效提高了磁共振的探测灵敏度,本实验的利用光泵抽运的 方法探究了气态原子基态的磁共振通过实验,对于气态原子的塞曼效应有了一种有效的测量 观察方法在实验中如何仔细调节电流观察示波器波形等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告诫我们 一定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该实验消除地磁场影响的方法与思路也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