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doc
8页1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的主渠道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要求阅读者利用逐渐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面对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学已从传统的知识论转向现代的主体论,由侧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灌输、学生学得多悟得少,转向注重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体验感悟、学生学得少悟得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主阅读的本领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语感、鉴赏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阅读和写作各占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力等构成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一、抓好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学生学习的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时间和感知在他的头脑中旁人谁也代替不了的 ”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却兴味索然,昏昏欲睡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的讨论,多的枯燥讲析作笔记,把活的语文科学变成了死的科学,这样老师2花费了极多的“讲” “说”时间,结果学生却依然是读则读不通畅,更悟不出“味道” ;写则写不出内容,更缺少情趣、创新这与多年来形成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倾听、记笔记、练习和背诵,回答教材中及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问题等有直接关系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一种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在老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为本,指导学生深层次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如讲《天上的街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那美丽的街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唤起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联想;同时有的同学也会为“牛郎织女 ”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学生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约会的情景不必赘述,学生们能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为追求幸福生活和光明前景的美好愿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 ”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认识的能力,语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读懂课文对学生来说,读是一天也离不开的读,才能懂得文字,理解课文,感知作者,才能体味理趣,获得美感;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须途径;读,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理解和体验;读,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能使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时,课堂上学生反复诵读后,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3理解,一名同学因为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语感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感悟,朗读时要把“话变成画” ,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朗读中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重视品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品读就是在整体感知,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品读,品是品味、体会、感悟,实际上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在读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能力的过程重视品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它是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学自悟能力的有效手段。
品读,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新课标中也强调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凡是文章中的精彩的句段、词语,都可以作为品味点,或者说凡是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句式上有变化的,修辞上有特点的,都可以做品味点 《春》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和对称短句、叠词等等,值得大家去品味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们“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喜欢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学生的发言中也足见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深层次理解有的说:“ 我喜欢读描写春雨的那一段 (读)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的描绘仿佛让我置身于烟雨朦胧、充满诗意的春天,不禁令我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春雨也如春风般温柔亲切 ”有的同学说: “我尤其喜欢‘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句话,它使我领悟到,我们要珍惜青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文为心声,我想作者肯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可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可以避免对文章的架空分析,于生动活泼之中引领学生把文章内容、情感剖析得精辟而深刻。
品读的教学,实际是感悟型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4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它重在以读为主,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章意蕴的感悟能力因此,我在品读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品读,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切实在阅读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激活了思维,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引导深层阅读,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释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 质疑释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 ”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 、 “走教案”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此,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是需要下功夫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大胆提问,跨出由不敢质疑到敢质的 质疑释疑分以下几方面1 .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释疑这种质疑释疑,抓住了阅读的关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和集中性(相对集中于阅读的重点、难点),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围绕文章的主旨住内容进行质疑释疑,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2 .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一些字、词组成一个能表达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组合成段落,最后由众多段落构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一句到一句,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5象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写作的目的和作者的态度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
3 .在文章多次反复处质疑释疑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多次反复处也是能开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之处,需要缘疑而思如夏衍《包身工》中的一段: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包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段文字个别词语多次反复首先是“工作”一词,开头是连续出现,接着又间隔出现,最后还用同义词“做工”与之呼应;此外,前后尚用两个“还是”加以强调这种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的多次套用,极其鲜明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增强了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和批判力量这样的质疑释疑,有助于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4 . 在言尽而意未尽处质疑释疑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莫泊桑《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嘎然收笔,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
对结尾的质疑而思,对情节的重新续写,显然能起到上述功效 5.从不同的角度质疑释疑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比如,关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就是给学6生以充分的学习实践机会,能自主、探究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读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四、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学生仅仅局限于几篇课本文章的学习是根本不够的必须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后,决定在课本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阅读文学名著入手,指导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阅读,帮助学生以阅读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达标提供了智力发展的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