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园林和表现“园境”——评电视系列片《苏园六记》.pdf
3页再现园林和表现“园境”———评电视系列片《苏园六记》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古典园林搬上电视荧屏,这是一项充满诱惑的挑战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的苏州古典园林, 是个曾经无数次被媒体、刊物重复介绍的传统题材, 典雅精致的园林镜头尽管美仑美奂, 也已为观众熟知,但要突破固化了的表现模式, 确非易事看完由苏州有线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 《苏园六记》 (六集电视系列片, 总编导刘郎),你不能不称赞这是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创造刘郎从蛮远的“西藏的诱惑”中走来,轻轻抚摩秀媚柔丽的江南园林,奉献出一个别开生面、富有诗意的“苏园—园境”他的成功在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文化的精神,拍出了文化的诗意电视是用镜头与画面叙述的艺术 《苏园六记》将拍摄的焦点、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历史深邃,从吴门烟水,从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与文人, 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 它摒弃了一个园一个园地介绍名景佳点的传统路子,也没有拘泥于某某园的历史沿革的琐细铺叙,那是许多旅游片、风光片的传统路子 在那样的表现模式中苏州古典园林之美业已被反复表现得让人熟视无睹,很难创出新意 《苏园六记》选择了另一条路子,它将苏州园林的各种要素拆散,给予重新梳理整合,以“吴门烟水”、 “分水裁山”、 “深院幽庭”、“蕉窗听雨”、 “岁月章回”、 “风扣门环”六集,形成六个主体意象,将园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园林的理水叠山、亭台建筑、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将园林的兴衰与变迁等有意味的话题, 分别细细道来。
它也不是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若像这样侧重于技艺的专题片会缺少文化品位《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在首集《吴门烟水》中,以历史大写意的笔法, 纵横自如地探究苏州园林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精神电视的叙述从“古韵悠悠的苏州,是唐诗的故土,是宋词的家乡”到昆曲繁盛、画坛明四家崛起,从苏州状元涌现、历代文人的人生进退到文人治园,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文化的深邃”它将电视叙述与专家访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吴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 “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这是对苏州园林这个古雅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试看从宋代“沧浪亭”到明代“拙政园” 、清代“网师园”这些主题园,无不表现为对渔隐文化的追求编导强调了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富有历史感, 以此形成了本片叙事的文化视角这一文化视角的确立,得之于编导的文化功力刘郎为了拍这部片子,读遍了有关苏州园林、 吴文化的各种书籍, 他把对苏州园林的编导当作一项学术研究来思考,所以他能站在文化的高处俯探历史的深邃。
同时,刘郎知道,“做文化片最难的一点, 就是将有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 如何交融于具体的、 有限度的、而且只能是表现现时态的电视画面之中 ”(刘郎: 《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 ,《中国电视》 ) 《苏园六记》的编导、摄像以富有艺术蕴含的画面,酣畅淋漓地表达这一文化思考 它创造了许多有 “机趣”的镜头、运动的镜头、有意境的画面时空解说词是“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焦荫的恬静 ”画面由俯拍车流熙攘的大街突然越过高墙直划过屋檐、灌木,落定于园林的一框漏窗,表现了丰富的时空叙述含义还有那夜泊的枫桥、惜别的横塘,那范成大笔下的菜花、石湖畔的蝴蝶,吴宫花草、吴门烟水,苏州博物馆的状元扇,以至于那“单条半假董其昌”的竹枝词,似乎都被优雅地信手拈来,参与了本片对文化与园的关系的探究与跨越时空的叙述沿着一泓“沧浪”碧水, 《苏园六记》不仅追溯了苏园隐逸文化,而且它的 叙述镜头循着 “通幽曲径”,拂拭着山水花木庭院所蕴含的文化的精魂,这是《苏园六记》的精彩之处它不是铺叙苏州园林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这样做,电视片仅是关于苏州园林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探究了园林精致景观后面的文化信息,同时提炼了苏园文化的精神, 那种流溢于山水错落、 花木扶疏间的文化精魂, 向我们耐人寻味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那些历尽宦海浮沉、 已深感身心疲惫的官场文人,想着要寻找精神家园,去领受“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每当我看片到这儿,心灵总是为之一颤在苏园隐逸文化中包孕着丰盈的人性 苏园是心灵诗意栖居的地方, 是人性润养的家园电视片从古老的物质建构中发现了心灵的跃动、人性的吁吸那是古人的?抑或是今人的?而那拙政园中文征明手植紫藤历经四百年绽放的繁花,卢老先生的碗莲,紫兰小筑与周瘦鹃的风雨沧桑, 也都在电视片中细细诉说着苏园与文人的心灵遇合、血肉厮守《苏园六记》 着意叙述了苏园与文人的种种关系,苏园中的人文活动 那些文人雅士在理水叠山、 亭台建构、 栽花植木中所赋予的心灵寄托,在片中获得了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揭示编导以诗心细细传送着苏园花木精神:“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 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蒙, 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 ”编导独具慧眼地从园林缤繁的景观中撷取“焦窗听雨”这一典型的苏园意象,用电视视听手段写足了什么是“园林的意境”它以电视特写、 叠化镜头构成一幅幅写意的画卷,以诗化的抒情语言描述 “蕉窗听雨”的苏园意境:漫听雨打芭蕉,当是最富诗意的情境,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蕉叶上的雨珠就象一颗颗跌落的心事,那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 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亲密的知音。
于是,在花木精神中融入了对古代风雅的体味, 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 融入了人生情怀的追思和舒展,取得了心灵净化与美感享受 在电视片中能对美学问题作这样深入的理性思考,已是殊为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 艰深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 被富有层次地娓娓道来, 使人不觉其艰深, 而成为对园林意境的再享受《苏园六记》这一番艺术创造,给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一次“还躯壳以灵魂”的工作用中国文论的话语来说,《苏园六记》刻画了苏园,但不仅仅是再现了园林景观,它表现了“园境”那流溢于苏园花木山水间数百年的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艺术意蕴, 才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灵魂所在西人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得一模一样,只有那些古树无法复制其实最无法“克隆” 去的是几百年来所积淀的苏园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刘郎在导演阐述中说:“作文化片最佳的视角, 应该是这一个具体的题材在电视人眼中的折射 (刘郎: 《将园林艺术电视艺术化》 , 《中国电视》)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欣赏与创造“园境”之美编导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自己心中的漏窗” ,发现了苏园的文化意蕴、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
《苏园六记》 就是刘郎和他的同事们以自己的心灵视角所发现和创造的“苏园—园境”尽管名闻遐迩的苏州园林已被无数次地重复描述过,甚至因司空见惯而令人熟视无睹其美的存在,但是《苏园六记》的艺术创造,则引导观众对这个熟谙已久的观赏对象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和审美体验,引导我们细细品味艺术与人生况味, 品味此中古远又新鲜的历史与文化的芳醇这就是艺术, 艺术是要表现心灵的体验与发现,又要令人有心灵的回味的这样的艺术达到了诗的境界充盈的诗意,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要表现雅致幽深空灵的“苏园—园境”,电视片本身也进行了一次诗的创造,形成了充满诗意的叙述刘郎有一支潇洒、富有灵性的笔从《西藏的诱惑》的豪放郁旷到《苏园六记》的清丽潇洒,他锤炼出一番新的电视叙述语言风格他着意熔铸了明清小品的淡雅洒脱隽永,形成与“苏园—园境” 的雅致幽深空灵相一致的诗情语言,潇洒地表现苏园的内在之美他活用古今词汇, 使之交互融合闪发出新的光彩 通篇新词丽语, 佳句迭出他以自己的心境体验园境, 与园境融为一体, 笔底情深以致常常自称 “我们的苏州” ,诗意与抒情溢于荧屏像“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 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 便特别的精细起来, 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诗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 ”“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如此精警之句, 使全片充满诗的风采 电视片画面的基本色调是一种略灰而偏冷的基调,给人脱俗、 清新、简淡、雅致的美感, 这吻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 林如的朗诵, 深入精细地把握了本片叙述的文化格调,艺术地传达了全片诗的叙述的韵味和韵律 《苏园六记》没有新潮的电视观念与拍摄手段,解说词 #画面的手法和观念是传统的但是以刘郎为主的这个创作集体呕心沥血,精雕细刻他们懂得“艺术是一种煎熬的职业”(陆文夫语)他们“煎熬”经年,终于拍出了电视片的文化品位,拍出了电视文化片的一流精品《苏园六记》的成功,说明作为文化传播者的电视人,首先应是敬业、有素养的文化人这一说来容易的基本条件, 有的人认真实践着, 而对于有的人却是那样难以企及这也许是《苏园六记》对于近年来盛行“快餐文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电视创作界的启示责编狄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