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蓝田史前文化.pdf
16页蓝田史前文化遗存与华夏民族根脉的调研及开发思路曾宏根根据县委、县政府对蓝田十大文化资源进行搜理挖掘的安排部署,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及有关史料传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挖掘、调查走访,已基本查清蓝田史前文化的脉络与梗概现将调研搜理及考证的结果,形成以下文字供今后开发利用,以为引玉之砖一. 蓝田概况及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蓝田地处关中平原的东南部,隶属西安郊县,这座古老而富有朝气的城市,距西安市区仅22 千米东南以秦岭为界与渭南、华县、洛南、商州、柞水等县市相望,北部以横岭与临潼区为邻,西部与长安区、 灞桥区接壤位于北纬 33°511~34°191,东经 109°071~109°491之间100 多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人用打制石器的星星火种宣告了人猿的差别;从蓝田人的直立蹒跚到九河神女华夏始祖母华胥氏, 率领她的母系氏族部落族团沿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断迁徙;从女娲补天、伏羲画卦那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到炎黄初祖步入文明; 从赫赫宗周礼乐共融, 到秦皇大帝一统天下,二次出巡东南干道于蓝田;从汉武盛世声威远播,到大唐帝国的风华绝代;从宋代乡贤“四吕”创立?吕氏乡约 ?,首开民间自治管理之先河,再到明代秦关先生王之士,清末民初一代大儒牛兆濂讲学芸阁,弘扬理学,再到蓝田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鄂豫陕与鄂豫陕革命老区。
这些煌煌业绩无不烙下深深的印记承载这些博大精深、凝聚先人智慧,反映尊重历史的文化资源,集完整性、至高性、独特性于一体, 这些遗存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文化品味,是实物考古、史实佐证、艺术审美、科学展示、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是古人和先贤馈赠给我们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蓝田史前文明, 更是一份不复多得极为罕见的世界级文化遗存蓝田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的地下遗存十分丰富,累计有1312 处, (其中按全国普查标准登录的不可移动的文物416 处)其种类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与其它共六大类复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的文物点 167 处,新发现文物点249处,其中古遗址 141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 45 处,其它 15 处蓝田县是陕西境内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县之一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数量位于陕西各区县之首旧石器遗存和化石出土点大多数分布在灞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半坡台地边缘新石器时代遗存则位于河流沿岸的二级阶地上在灞河及其支流浐河、汤峪河、岱峪河、鲸鱼沟、辋峪河等河流沿岸分布较为集中商周时期遗址分布不甚集中,主要位于灞河、鲸鱼沟、辋峪河沿岸的二级台地上,规模均较小,文化内涵较为简单。
秦汉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灞河、岱峪河和鲸鱼沟沿岸,规模均不大,堆积不甚丰富隋唐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和终南山地区,主要为聚落遗址和寺庙遗址蓝田自古乃三秦名邑,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遗存密度大、 数量多、等级高仅旧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古遗址141处境内既拥有蓝田猿人、陈家窝人、涝池河、洩湖、新街、嘴头等新旧石器遗址, 还有华胥陵、尊庐氏陵、华胥沟、女娲谷、伏羲画卦台、女娲补天、黄帝梦游华胥国等传说和神话故事, 民族永久记忆中所播种下的华夏民族根文化这些既浇灌着中华文明,也滋润着世界文明,并推动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蓝田史前文化,理应成为文化自信的先行者和示范者这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也是时代的重托, 更是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蓝田只所以成为人文遗存最为丰富的区县,这与蓝田山、川、塬、岭纵横交错的复杂地形有着很大的关系蓝田盆地南依秦岭,北依骊山,占据着“汾(河)渭(河)地堑的东南一角”自新生代始新世纪以来的5000 多万年期间, 从持续上升的秦岭和骊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石块,加上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戈壁、沙漠吹来的黄土, 在盆地里逐渐建造起一层又一层的巨厚堆积,仅露出地面的地层厚度就有1300 多米。
像这样保存完整又出露落良好的新生界盆地,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亚洲也不多见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有紫红色的、白色的、橘黄色的,远远望去让人仿佛置身于瑶台仙境之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在这些地层里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变迁的信息 以灭绝的远古兽类来说, 这里就发现过大约4 千万年的两牺犀, 2 千多万年前的板齿犀、利齿猪、复角柄杯鹿、三梭齿象等,1 千多万年到 300~500万年前的刺猬、四棱齿象、三趾马、双角犀、羚羊的化石,还有100 多万年以来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动物化石等等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蓝田盆地发育良好的新生界地层和巨大的科学考察潜力就引起科学家的注意1959 年国家地质部地质科学家曾河清,他报道蓝田是一个良好的地质剖面, 引起科学界的注意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第四纪地质和地球环境学家,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那一年,他和他的考察组在蓝田采集了许多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并且提出了蓝田新生界地层的划分方案这些成果为蓝田迎来地质研究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接促成了中国科学院专家们后来对蓝田的大规模考察活动。
蓝田在人类早期史前活动的考古发现遗存和记载,不仅引起过科学界的轰动,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过石破天惊的效应 2006 年农历二月二,参加完四万多名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活动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触景生情, 有关灞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记载,触发了他头脑中最敏感的神经,竟然不顾年近七旬的疲劳, 直接驱车追到蓝田猿人的发现地“公王岭”,在参观考察“蓝田猿人”陈列馆后,竟然浮想联翩,对蓝田史前丰富的人文遗存,发出了如下的感慨:“从公王岭顺灞河而下五十公里处,即是灞河最大支流浐河河边上的半坡氏族村落遗址从公王岭的蓝田猿人进化到半坡人,整整走过了一百多万年用一百万年的时间,才取掉了那个“猿”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是太漫长太艰难了 我更为感慨乃至惊诧的是, 不过百余公里的灞河河道,竟然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猿进化到人的实证,一百多万年的进化史, 在地图上无法标识的一条小河完成了还有华胥氏和她的儿女伏羲、 女娲美妙的神话, 在这条小河边创造开来, 传播出去,写进史书典籍, 传播在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子民口头上这是怎样的一条河啊!”这些考古与文学传媒都无疑地验证了蓝田是中华民族早期主要的活动舞台,是人类的摇篮,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正是在蓝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揭开了民族演进历史的序幕以下详述有关史前文化的内容:二、 史前考古发现遗址文化遗存1、蓝田猿人遗址: 1964 年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九间房乡公王岭发掘出土了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中华民族最远古的根, 今天中华民族的巨树就是从这远古的根上发的芽这块化石属旧石器遗址的化石,根据古地磁的测定,并将结果与华北黄土、古土壤序列、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得出结论是:公王岭遗址距今约 110~115万年,陈家窝猿人遗址为距今65 万年蓝田猿人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土地上存在比北京人更古老的人类提供了第一佐证在国际考古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迄今为止公王岭蓝田直立人仍保持亚洲北部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的记录公王岭人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 ,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根部,以及一颗左上第二臼齿,这是一个约30 多岁的女性个体公王岭人头盖骨化石的显露, 被誉为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考古界重大科学发现二十世纪末,被中国新闻界评为20 世纪中国百项重大发现之一。
伴随着化石出土的50 余件旧石器及两千多件动物化石和第四纪黄土剖面的凸显, 为研究人类进化史、 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质学及第四纪地质活动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2 年 2 月23 日国务院公布蓝田猿人遗址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陈家窝蓝田猿人遗址此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处洩湖镇陈家窝村约100 米冲沟的左侧,属灞河右岸第四级阶地, 其时代属于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Q2) ,遗址保护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1963 年 7 月 19 日,蓝田县人委派员协助古脊所野外工作队,在该遗址发现了一具完整的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几件旧石器和几种与古人类共生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从而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1964 年经古脊所等 11 个单位组成考古队进行了发掘,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经科学家研究认为属于一个老年女性个体下颌骨倾角为55o,齿面磨损为2o,具有多颏孔,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二复肌窝全位于下颌体粗壮度及其形态,与北京猿人下颌骨化石大体一致,不同之处是蓝田标本前部倾角度小,联合部高度与额孔高度差别极大,经用古地磁测定的年距今约65 万年科学家建议命名为“陈家窝亚种” ,俗称“陈家窝人”。
陈家窝出土的旧石器有: 砍砸器、刮削器和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核、石片等其打制石器的材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石器具有交互打击和二次加工的痕迹 较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与古人类共生的哺乳动物如虎、葛氏斑鹿等化石14种,都属北方动物群类型, 其软体动物也基本属于现代生活于华北地区的种类蓝田猿人的复原像就是用公王岭出土蓝田猿人头盖骨和陈家窝猿人的下颌骨组合在一起,复原蓝田猿人的雕塑像3、涝池河沟遗址:位于厚镇乡涝池河沟一带, 西距三官庙约 2 公里该遗址分布三个点:第一点位于涝池河沟东岸龙潭出口处约64091地点第二点位于涝池河沟西岸陈家村南约半里,淡水沟出口处 64029地点第三点在涝池河沟西岸,南距陈家村约500 米的 64095地点其中以 64095号遗址最大,面积南北800 米、东西 200 米,内涵比较丰富三个点均为新生代更新世的旧石器文化遗址1957 年曾在这里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石英岩打制的大型砍砸器等旧石器1963 年至 1964年,古脊所对涝池河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曾出土了一段人类的肱骨化石,先后出土的旧石器有2000 多件,其中成型的石器有100 多件,主要材料是石英石、脉石英、乳状脉石英、石项砾石、也有少量的石片系用燧石或砂岩打制而成。
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等,其中一件打制规则的月牙状凹刃刮削器,其原料为乳状脉石英, 刃缘由劈裂面向背面做过仔细加工石器大部分是用“锤击法”制成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斑鹿、野牛、东北麂子、野马、野驴、虎、狼、狐、獾、鬣狗和麝等十三种,这些哺乳动物化石属新生代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成员涝池河遗址晚于蓝田猿人文化1992 年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保单位4、洩湖一号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洩湖村北灞河二级阶地、西邻沙河沟,南至洩湖后崖背,北至乡办砖厂 遗址呈南北阶梯型, 文化厚度 3~6 米,面积约为 1.5×1公里, 1958 年发现 198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曾进行过两次发掘,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骨器、石器可见器型有彩陶盆残片、泥质孔陶交错纹残片和夹砂灰陶、杯、缸、纺轮等;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部分打制石器骨器比较精致,有针、笄、椎等,骨针比较细小,可能用于医疗 1985 年又清理出土的有西周车马坑一座该遗址主要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至龙山文化聚落遗址,还包含有客省庄二期文化和西周 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保单位5、其余旧石器遗址主要的有如下几处(1) 、水子沟遗址:属新生代更新世早期,发掘地点位于九间房乡公王岭村西南约200 余米,整个遗址面积约80000 平方米, 1964 年发现,出土文物有石英岩、盘状刮削器、砍砸器数件。
2) 、安沟遗址:属旧石器遗址发现地点普化镇安沟村,遗址面积1200 平方米, 1963年发现,有石英岩、砍砸器等3) 、锡水洞遗址:属旧石器遗址遗址在今玉川镇锡水河下洞,文化层厚度 8 米内含石器、骨器、烧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