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56518588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eh高中生物第二轮专题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 — 23为单项选择题,24-25为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有A. 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B. 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C. 两者都认为突变、重组是变异的主要来源D. 后者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2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A .生物个体基因型的改变 B .生物个体的基因发生突变C .种群中定向变异的出现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 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比例为 Xxb: Xy: XV: XbY=44% 6% 42% 8%则该校学生 中Xb的基因频率为A . 13.2% B . 5% C . 4% D . 9.3%4. 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 AA占24% Aa占72% aa占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 AA = Aa > 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 A和a基因频率变化的是图 ( )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A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B .隔离阻止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C. 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D.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6.现从一种群中随机抽取 100只羊,测知基因型为 BB Bb和bb的个体分别是85只、10只和5只。

      则在 该种群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 1 % B . 10% C . 80% D . 90%7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可能不属于此类突变的 范畴A. 猫叫综合征 B.高茎f高茎、矮茎C.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D.二倍体X四倍体f三倍体f六倍体&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基因频率变化较大 B.出现了明显的形态差异C.形成了生殖隔离 D.形成了地理隔离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进化过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早B. 进化过程中蓝藻比需氧细菌出现早C. 有性生殖生物比无性生殖生物进化得慢D. 具羊膜的动物必定生活在陆地上10.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因素是A. 自然选择 B •生殖隔离 C 基因突变 D •生存斗争11•下列过程中,能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的是B. DN2 RNAA. DNA^ DNAC.信使 RN2蛋白质 D. RN2 DNA12•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 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50 % D 82 %和 18%13. 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⑻是显性,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 眼的有26400 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人。

      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 46 % ~54% B 36 % ~64% c 5014. 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由于A地理隔离的结果B生殖隔离的结果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共同作用的结果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15•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B.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C. 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融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形成16•用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A. 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 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 病菌对抗菌素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 病原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无抗药性的个体17. 据调查,某学校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 XBXB(42.32 % )、XBXb(7.36 % )、乂乂(0.32%)、XBY(46%)、乂丫(4% ),则在该地区XB和X3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 . 6%、8% B . 8% 92% C . 78%、92% D . 92% 8%18. 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栽培,最初白三叶草的单位 面积产量很低,但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

      人们针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A .这是白三叶草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B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白三叶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D .若干年后的白三叶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19 .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阐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生物进化在实质上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本质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 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A.乙 B.丙21. 自然界中一个物种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是A.形态差异、生理差异、行为习性差异C.形态差异、生态差异、生殖隔离B. 形态可区分、地理分布可区分、生态差异D.形态差异、生理差异、遗传差异22. 下图是最早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群体,由于水的阻碍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

      如果A生活的环境经 历了剧烈变化;而E的环境没有变化,则 A种群的计划速度是A种群 目种群A.始终比E进化慢 B..始终比E进化块C. 同种群E进化一样 D.先较快,后比 B快23. 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A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4.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A.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几种地雀物种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形成不同的地雀物种C. 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不相同, 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二、非选择题25.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 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5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 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 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 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1) 材料1说明 2) 材料2说明 3) 材料3说明 4) 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 5) 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6) 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26.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 DD■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 (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 a浓度DDT勺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 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 2a浓度的DD■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 (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 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DD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勺果蝇成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 ,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 (家系:一对果蝇子女),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果蝇中,再培养若干 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 2a浓度的DD■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成活的家系的另一 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浓度增 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药 性的果蝇的父母并没有接触过 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 DDT寸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 (DDT处理)之(前、中、后) 2) 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27. 右图展示了现代小麦的起源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粒小麦山羊草 二粒小麦另一种山羊草二粒小麦 (©)现在小羡(1) 假如该过程表示一种育种方法,这种方法称为 。

      2) 杂交种F1 ( 是或不是)一个新种,原因是 3) 杂交种F2不育的原因是 (4) 最后形成的小麦 (是或不是)一种新物种,它与一粒小麦杂交形成的后代 的生殖能力怎样? 这说明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 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 C .2 D .3 D .4 D .5 C .6 B .7 B .8 C .9 B .10 A .11 A .12 C .13 A .14 A .15 B .16 A .17 D .18 B .19 B .20 B .21 D .22 C .23 B .24 BD .25 ACD .二、 非选择题26. [答案](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2) 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3) 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4)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5) 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6) 不定向 是定向 是定向27. [答案](1)选择不定向前(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 DDT寸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

      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28. [答案:(1)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 (2)不是;R在减数分裂时不能进行正常的联会, 因此R是不育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