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小语室主编们的一封信.doc
9页尊敬的小语室主编们: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偶有迷惑,在暑期中,我把我的疑惑和见解集中起来,向你们报告,期望得到你们的回复《小抄写员》中的选词《小抄写员》是一篇外国文学,我觉得语言方面应力求选用普通话,可文中使用的一处方言词让人读来感觉很拗口老师说:“他的成绩很好,因为他是聪明的但是不及以前用心了,每天总是打呵欠,好像总想睡觉,心不能完全放在功课上呵欠”一词在这儿读“hē qiàn”,为方言音我认为换成“哈欠”(音hā qiɑn)一词,读来要更通顺书声琅琅”中“琅”字的读音“书声琅琅”这个成语是第十二册语文“积累·运用 二”读读背背中的一个词语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标明“琅”读“lǎnɡ”音,可笔者翻遍手头的几本大字典也未见“琅”字有此读音字典上“琅”字只有“lánɡ”一种读音,且字下有词条琅琅(lánɡ lánɡ):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所以,据我的推断,应是《教师教学用书》有误,“书声琅琅”中的“琅”应读“lánɡ”音山川、河流也能克隆吗“假如我会克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中“积累·运用 二”后面的一篇习作。
笔者在某些范文及学生的习作中,常可见到“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山川、河流……”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但细究起来,克隆一词的真正含义是指生物体的无性繁殖山川、河流等不属于生物体,故而也谈不上它们的克隆了可能有的人会说,这样做是遏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但笔者觉得,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不能以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为代价通假字究竟该读何音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中第10课《古诗三首》中有两首古诗涉及到通假字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的还好,可当二者读音不同时,究竟该读哪个音呢?如《长歌行》中“焜黄华叶衰”一句中,“华(音huá)”同“花(音huā)”,在诗句中,究竟该读“huá”还是“huā”呢?笔者未见《教师教学用书》上有任何说明根据我以往所学,似应读“huā”,但时代变迁,很多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到现在都有所更改了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以前学习时,“衰”读“cuī”音,而现今教科书中注明该字读“shuāi”所以,笔者不敢妄加断言,还望《教师教学用书》上能明示《猴王出世》中水流是怎样遮闭桥门的《猴王出世》中有对于水帘洞洞门的描写,句为“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但水流到底是怎样遮闭桥门的,任我和学生想破脑袋也弄不清楚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或许是神话中才有的境界吧?还望《教师教学用书》上能明示《三克镭》中的镭价到底几何《三克镭》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文中提到了1921年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关于这一克镭的价格,教科书上提到“一克镭在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而《教师教学用书》后附的《修改证书的故事》中则提到一克镭“价值百万美元以上”,二者相差十来倍虽然镭的价格是十万美元还是百万美元以上并不特别影响人物的品格,但二者相抵触毕竟是不妥的《穷人》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问题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有学生向我提出了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有关于想的内容要不要加双引号细究起来,这个问题还真有点让人迷惑选择书中的两处句子如下:1.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2.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一句中想的内容加了双引号,而二句中则未加究竟是何原因,笔者不得而知,期盼告之。
我对《凡卡》第六自然段的修改《凡卡》一文主要由作者的叙述,书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构成,学生在讨论各个自然段的归属问题时,对第六自然段的归属产生了疑问产生疑问的根源在于第六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学生提出:文章开头提到了圣诞节前夜,而这儿又提到了“为了过节”,因而这一句应该是作者对当时景色的实际描述虽然我不同意学生的意见,但向学生解释却大费周折我觉得为了不至于引起学生歧义,该句可以稍加改动一下:“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我觉得修改后的内容并不影响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述,不知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卜算子 咏梅》中的读音问题《卜算子 咏梅》是毛泽东的一首词,收录在第十二册语文的第一课中,课后还附有陆游词一首词中有句“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考察“著”的意思及根据我以前所学,该字似应读“zhuó”,但笔者手头的一本新版大字典上未见“著”字有此读音,不知该字在此到底该读何音,望告之转述句教学疑问转述也就是指把直接引语的句子转换成间接引语的句子在教学中,我发觉有一类转述句可以有两种转换方法,不知是否都对,下面我以一个例字来说明一下。
妈妈对我说:“我去上街,你在家好好看书转换一:妈妈对我说,她去上街,让我在家好好看书转换二:妈妈对他说,她去上街,他在家要好好看书转换一比较常见,他是以“我”作转述人的而第二种转换则是以旁观者作转述人的二者都对吗?敬请说明小学阶段的缩句是怎样的缩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好缩句对他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及评判一个句子是否是病句很有帮助但如何教学生缩句呢?《教师教学用书》上并没有明确告之,我觉得从缩句当中的一些例句归纳出来的规则和我们语法学上的找主谓宾还是有区别的我总结了以下几条规则,不知正确与否,敬请斧正1. 不能违背原句的意思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不能省略2. 要抓主干,即这句话是写了“谁干什么”“谁有什么”或“谁是什么”等3. 缩句要以词为准,不能压缩到字专有名词不能再行压缩如“周总理”“毛主席”等就不能压缩成“总理”“主席”等4. 动词助词“着、了、过”不能省略教给学生判断一类比喻句的方法下面的两个句子是学生在判断比喻句时常常遇到的类型1. 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军的阵地2. 他好像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一动不动从我们为师者掌握的知识出发,很容易判断出第一句是比喻句,而第二句则不是比喻句。
但学生却较难判断,因为二者分别含有比喻词“像”和“好像”,如何教学生掌握判断方法呢?我苦思冥想后发现了一个小窍门:比喻句的比喻词去掉后,句子不通顺;非比喻句的比喻词去掉之后,句子仍然通顺按照上述方法,我们把前面两个句子转换一下,得到1. 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一颗毒牙,揳入我军的阵地2. 他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一动不动你们看,第一句是不是不通顺,而第二句则仍然通顺我看《鸟的天堂》一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句如下:“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教学中,有学生向我提出:“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我的解释是作者在看鸟时,不是同时观察到这些形体、颜色各异的鸟雀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有着一定的时间间隔,故而用逗号而不用顿号不知我的见解是否正确,敬请来函指正我所设置的一些问题巧妙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所设置的一些问题,不知设置得是否精当,还盼能指点一二1.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一开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顺序可以反吗?为什么?(《草船借箭》)2. 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鞋捡起来拿着跑了,还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小男孩的缺少同情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卖火柴的小女孩》)3. 小蝴蝶为什么敢于“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林海》)4. 为什么妈妈一提到祖国,我一个在新加坡长大的孩子会知道从未谋面的祖国像一只金鸡?为什么我会马上想起外祖父?(《梅花魂》)5. 邮差的生活真的那么惬意吗?为什么小凡卡在描述邮差的生活时怀着那样一种羡慕的语气呢?(《凡卡》)⒖《盘古开天地》插图之疑《盘古开天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讲述的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神话故事文章想象丰富而神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文中还加了一幅插图只是插图比较让人困惑,因为图上画的两个球体一个是内有一只形似鸟的燃烧的火球,另一个为内有形似青蛙的蓝色圆球联系到古代的其他神话,这两个球体应为太阳和月亮但神话故事中明确交代盘古死后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很明显,这两个球体不应该是太阳和月亮,但究竟为何物呢?委实另人困惑以上即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很冒昧地在这儿提出来,当中可能会有一些很幼稚的问题,还盼尊敬的主编先生们不要见笑,尽快地来函指导我,不胜感激祝主编先生们暑期快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