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教学几个运算定律.docx
4页怎样教学几个运冀定律梅棠高山小学彭启发小学数学运算定律,是计算法则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基础知识,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正确率更高因 此,在教学中让学半很好的掌握,灵活地应用这些运算定律是十分重 要的,我们应该详细、精练、准确地对运算定律加以概括,用不同的 方式表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算定律一、 加法交换律1、 用字母表示:a+b = b + a2、 用图形表示:口 + O二O +口3、 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二乙数+甲数4、 用文字表述:现行教材结合实例,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而得 到的两个结果没有变,由此而概括表述出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对此笔者认为这 里用“两个”做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其目的是让 学生明口,交换算式中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里重点是位置而不是两 个其次如果用两个做定义,一些学生会误认为加法交换律只适合于 两个数相加,而对多个数相加即连加不适合,这不利于学生归纳、推 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误导其实交换律对于连 加更适合5:、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59+41=41 + 59 37 + 26 + 63= 37 + 63 + 26= 100、 =100 + 26= 126二、 加法结合律。
1、 用字母表不:a+b + c = a+(b + c)二 b+ (a+c)2、 用图形表示:(O +口)+△二O+ (□ + △)3、 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丙数二甲数+ (乙数+丙数)4、 用文字表述:加法的结合律,教材安排与交换律类似,通过观察 例子,进一步加以抽象概括,“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 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 的和不变对此,笔者认为,这样表述欠准确,定为三个数也是否 太机械了,加法结合律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分析各个加数的特点, 能够较快的看出哪几个数可以结合起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因 此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再同其 它几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O这样表述,学生能更好的识记,而 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达到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计算之目 的5. 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115+132+158+85+10二115+85+132+158+10二(115+85) + (132+158+10)二200+300=500三、 乘法的交换律:1、 用字母表示:a X b=b X a2、 用图形表示:OX ☆二☆XO3、 用文字表示:甲数X乙数二乙数X甲数4、 用文字表述: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 置,它们的积不变” o应将“两个”改成“几个”就更为确切了。
5、 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7X125X8二8X125X7二 1000X7=700四、 乘法的结合律:1、 用字母表示:(aXb) Xc=aX (bXc)2、 用图形表示:(OXA) XD 二OX (AXQ)3、 用文字表示:(甲数X乙数)X丙数二甲数X (乙数X丙数)4、 用文字表述:教材也是这样定义的,“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 数相乘,再同第-「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 相乘,它们的积不变”也应将“三个”改为“几个”就更确切了5、 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25X8X4X125二(25X4) X (8X 125)二 100X 1000二100000五、乘法的分配律:1、 用字母表示:(a+b) Xc^aXc+bXc2、 用图形表示:(口+4)><0二口><0+4><03、 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X丙数二甲数X丙数+乙数X丙数4、 用文字表述:教材又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o笔者 认为这样定义更加完善:“几个数的和”(或差)同一个数相乘,可 以用这个数去分别乘每一个加数(或减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 结果不变。
5、 举实例说明计算法则:87X27+27X14-27二(87+14-1) X27= 100X27二2700我认为:学习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简算,即 几个数相乘,其中两数的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算,即乘法中 一个因数可以化成几个数的和(或差)的简便运算,其目的就是根据 这些规律观察每个因数之特点,有目的去拆、分、合进行简便运算 而用“两个” “个”定义有“框定”之嫌,会压抑阻碍学生拓展思 维的延伸;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遇到的数不至于“两个”或“三个”有加法,也有减法;如果表述不严谨,学生容易产生误解, 就不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经过改动后的表述,有利于学半掌握定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的培养;使运算定律表述更精练、更具概括性、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