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语言符号的再定义索绪尔从整体论的立场出发,将语言看成一个先验的.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5889073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66.9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语言符号的再定义 索绪尔从整体论的立场出发,将语言看成一个先验的、静止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上帝般的 自我运作能力,它分别在声音和思想连续体上进行切割,产生一定数量的能指和所指的相互 对应,这就是结构主义所说的“符号”这样定义符号既排除了语言主体在意义产生过程中 的作用,也割断了语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语言意义研究的贫乏皮尔士的哲学立 场是此岸的他首先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一世界与认知主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符 号符号的意义即认知和交际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皮尔士是这样给符号下定义的: 符号,或者说代表项,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一样东西它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 也就是说,它在那个人的头脑里激起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我把 这个后产生的符号称为第一个符号的解释项符号代表某样东西,即它的对象它不是 在所有方面,而是通过指称某种观念来代表那个对象的36 值得注意的是,皮尔士对“符号”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其广义上讲,“符号” 被用来称谓“代表项”(representame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37(interpretant)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其狭义上讲,“符号”相当于“代表项”。

      这两种用法的区别在 下图(图 12)中一目了然: 狭义的符号本身处在一个三角关系之中,它指称某个“对象”,但又不是简单地与该指称对 象相对应,而是通过一个中介成分(即“解释项”)与其发生联系 皮尔士将指称对象引入关于符号的定义,这无疑是对结构主义两元符号模式的一大改进,但36 皮尔士,“ 符号学的逻辑:符号理论” ,载于伊尼斯 (Robert E. Innis) 编《符号学文集》,第5 页 37 “ 解释项” 一词的英文为“ interpretant” ,由于该词的拼法比较特殊,所以经常被误译成“ 解释者” (the person who interprets the sign)其实,皮尔士用它来表达的是指称对象在符号使用者头脑里所唤起的“ 心理效应” (mental effect) 或“ 思想” (thought) 他的符号学理论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关心产生意义的生活背景,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符号本 身他在论及符号意义时曾这样说: 除非我们将指称对象同集体意识联系起来,不然它们不可能具有意义某人独自在一条 路上艰难地跋涉,碰到一个模样怪诞的人,那人说:“麦加拉起火了”假如这件事情 发生在美国中部,那附近很可能有一个名叫麦加拉的村庄。

      或者它指的是麦加拉的古代 城市之一,或者谈论某个传奇故事完全没有确切的时间总之,在听话人问“哪里” 之前,那句话根本不传递什么意义噢,沿这条路走大约半小时那个人指着他来 的方向什么时候?”“我经过的时候听话人这时才得到信息,因为前面那句话 这时才与双方的共同经验联系了起来因此符号传达的意义总是由集体意识中的运动对 象所决定顺便指出,运动对象并不是思想之外的东西它虽然指在知觉活动中作用于 人脑的东西,但还包括更多的成分它是实际经验的对象38 皮尔士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将符号放置于具体的交际和指称背景中,我们才能够把握它们 的意义以上引文中的假想对话就是一种不断确定参与双方共同生活世界的活动,它使符号 的具体意义得到明确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皮尔士实际将符号解释项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符号的自身 信息,另一部分是符号使用者关于生活世界的一般知识,后者是前者的先决条件,而前者又 不断对后者进行改造存在于符号之外、但对理解符号解释项又必不可少的信息属于“补充 经验”(collateral experience)或“补充观察”(collateral observation),应该将其同 符号的自身意义严格区分开来。

      皮尔士指出: 在理解符号时,所有需要理解者补充观察的那部分都在解释项之外所谓“补充观 察”,不是指关于符号系统的知识这样得到的知识不是补充的相反,它是获得符号 所表达思想的前提我说的补充观察,是指先前对该符号意义的认识因此,假设我们 使用“哈姆雷特疯了”这个句子,要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必须知道人有时候会进入那种 奇怪的状态;我们必须曾经见过疯子,或者阅读过有关方面的书籍;如果我们知道莎土 比亚关于疯狂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这用不着是猜测),那就更好所有这一切都是补充 观察,而不是解释项的一部分把与符号意义相关联的不同主题放到一起,这是形成解 释项的支柱或力量39 也就是说,符号意义是需要在具体的意指过程中“形成”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特定的方 式来实现符号的指称功用如果莎士比亚剧本的语义结构必须与当时具体的文化背景相结合 才能产生哈姆雷特所患有疾病的解释项,那么在理解这些文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具备一定 的补充经验,即能够识别与话语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状态,并以此作为解释文本的经验基 础 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经验比解释文本所需要的知识面要广阔得多,但这不妨碍经验世界作 为理解文本的假定结构参事各方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缩小相关范围,以求得对符号意义 的共同认识。

      皮尔士曾在另一处将与具体话语有关的生活世界称为“注意领域” (field of attention)这一领域本身不是考察对象,但它与眼前文本的联系比经验世界中其他领域更38 转引自尧翰森:《对话式符号意指活动》,第 203 页 39 转引自尧翰森:《对话式符号意指活动》,第 204 页 加密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用简短的言语将文本的假定知识结构陈述清楚生活世界 永远是模糊不定的,它包括一切我们所熟悉的人和事 具有双重身份的生活世界(它既是再现的对象,又是理解再现的基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前 提在皮尔士看来,话语交流若要成功,必须满足六项基本要求: 1) 通晓所使用的语言; 2) 掌握普遍语法的基本知识; 3) 具有人类的重要特征; 4) 就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似的经验; 5) 能够约束身体和思想; 6) 交际双方都默认对方的背景知识 这些理解话语的前提条件听上去似乎平常,但整个符号意指过程的确离不开它们头两个条 件涉及解释项与解释项之间的关系要把解释项同解释项连在一起,并通过明确的话语规则 求得相互理解,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三个条件规定,话语交际各方必 须具备说话和听话的生理机制。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交际各方必须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接受、 解释、储存和发放符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具备相同的生理和神经结构,并具有 学习和改进的能力第四个条件强调的是交际各方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生活世界我们通 常讲的文化障碍,就是指给理解带来困难的两个个人、两个阶级或者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皮尔士认为,尽管生活经验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但它的最基本 部分却是跨文化的,因而构成使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共同知识仓库第五个条件与皮尔士的 哲学立场有关他曾经把逻辑定义为能够自我控制的思想,而把思维活动定义为能够自我控 制的行为这样的逻辑控制能力当然重要,否则对话各方就无法共享生活世界最后一个条 件要求交际双方必须相互了解通过相互了解,讲话者和听话者能够在现实或者想像中交换 位置,从而有可能达成关于符号意义的共识没有相互了解的前提,就谈不上围绕符号解释 项的“协商”,交际各方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某些符号作出反应,但这些符号所起的作用更 像信号,更像一个刺激和反应的系列可见皮尔士十分重视生活世界对理解符号意义的作 用 有人也许会问,这不正是结构主义所批判的那种将语言符号与世界之关系看成简单的名、实 对应的幼稚观点吗?皮尔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完全意 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虽然他在多处强调语言符号与周围世界之间并没有自然或内在的联 系,但他同时也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超越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对使用者的限 制的可能性语言以特殊的方式对周围的环境作出分类,但词语和世界的联系是双向的,这 些分类又通过解释和再现而得到改造 皮尔士关于符号意义的理解又与传统逻辑学中的“外延”(extension) 和“内涵” (comprehension) 这两个范畴有关如果用传统的术语来解释他的思想,“外延”指的是语 言符号的一般意义;而“内涵”则指语言符号在具体情境中的个别意义以下是他写于 1911 年一份手稿中的一段话: “狗”这一词语的意义是某只狗,是关于某只狗的知识,但它的意义不明确符号解 释项”是关于所指“某只狗”的特征不太确定的概念……至于这些特征,我们知道它有四条腿,是食肉动物,等等这里我们必须首先区分该词语所指的那些主要特征,即 主要解释项其次是它在具体解释者头脑里实际激起的概念再则是那些有意想激起的 特征--也许它只是主要特征的一部分,也许是那些非主要的特征,尽管我们以前不知 道,但该词语现在想激起它们。

      40 皮尔士显然把符号意义看成是外延和内涵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如果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示这 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公式:“外延+内涵=信息” 皮尔士还把意义的形成看作人类不断积累新知的过程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已经得到社团认可 的知识,而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外延意义的具体表现,其中包括可能被社团认同的新知识 这一点可通过人们对“理性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来说明: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理性动物都难免一死,这一事实在词语“人类”中得到抽象因此 “人类”一词既具有理性动物的外延,又有生命有限的理性动物的内涵,除此而外还有 更多,因为它会比先前符号带来更多的信息41 这段引文再次表明,语言符号意义可以分为词内意义和词外意义两种面对不断变化着的人 类生活经验,人类需要词内意义的帮助,以更好地把握生存环境,但他们同时也会根据新的 生活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模式只要生命的过程不断,符号的意义就会不断变化,因 为它们“会比先前的符号带来更多的信息” 皮尔士关于符号的论述虽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提出的,但它对当今的学术研究仍不乏 启迪以索绪尔二元符号模式为基础的结构主义思潮因其理论上的缺陷而遭到符号学界的广 泛批评。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这一局面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也有不少人由于对结构 主义理论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批判中失之偏颇,从而走向了另一个理论极端 法国当代思想家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就是其中一例在结构主义理论中,语言符号 的能指与所指相结合是所在系统所有成分相互消极区分的结果或效应,然而区分活动一旦完 毕,“声音印象”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被固定了下来在德里达看来,这一语言观 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结构主义不同意将概念看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体;另一方面,它 又承认概念是听觉印象的对应物他进一步指出,把符号看成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并将所指 等同于概念,容易导致设想一个先自我存在、而后被指称的概念,即设想一个独立于语言、 独立于能指系统、被思想简单再现的概念但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我们都无法声称 某一符号具有终极性假如我们不知道某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我们到词典或者教科书里去 寻找,我们所得到的是更多的解释词语,这些词语又将我们引向其他词语,词语的指称活动 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这表明,符号永远不可能自给自足,它总是超越自身,指向 他者,而他者却又始终不可企及,或者说只能部分企及。

      眼下的词语是先前词语的所指,但 它又作为将来词语的能指这样一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区别就在意指过程中变得含糊不清 了德里达称这个始终没有对应概念的意指过程为“印迹”: 印迹不是在场,而是在场的假象,它不断移位、换位和超越自身确切地说,印迹没有40 转引自尧翰森:《对话式符号意指活动》,第 146 页 41 转引自尧翰森:《对话式符号意指活动》,第 148 页 位置(也不占位置),因为消除痕迹正是踪迹的结构的一部分……区分使得意指运动成 为可能,它的条件是每一个“在场的”成分在登场时都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