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宋词研究笔记.doc

61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2086175
  • 上传时间:2017-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8.45KB
  • / 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研究》笔记第一部分  唐诗的繁荣一、作品数量多•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诗 48900 多首•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 55000 多首•1982 年 7 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二、古调新声,各体该备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为古体诗•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唐以前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杜甫不作四言诗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等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说法)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6)杂言诗较多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秋 风 清,秋 月 明落 叶 聚 还 散,寒 鸦 栖 复 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说法)三、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绮而不靡的贞观诗;•言近旨远的梵志体;•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吴中诗派;•元清白俗、郊寒岛瘦;•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武则天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沈佺期“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 已竭”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 (“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唐代的武将也会作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曾作过一首咏雪诗《咏雪》: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骨孝)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唐代的小孩儿也非常了得李商隐赞 10 岁时的韩偓“雏凤清于老凤声”。

      2)言论自由“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都唱琵琶篇——唐玄宗悼白居易3)因诗取材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因其《寒食》诗为德宗赏识,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汉朝寒食节不许生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4)“绝句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北大林教授绝句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因为绝句能唱(新乐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将绝句称为“乐府”或“小律诗”•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一)外因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 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二)内因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 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

      • 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004 年 简答题)“行卷”—— (2001 年名词解释)1)唐代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2)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主考官除了审阅考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还可视其平昔诗文和声名来决定录取与否行卷”正是考生们向主考官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文才,并籍此博得声名的一种重要手段3)“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 前人对唐诗的繁荣有那些说法?•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诗赋取士”的争论?1)首先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之于“诗赋取士”科举制度的是南宋的严羽;2)反对科举兴诗说的理由有二:一是诗之盛衰取决于人之才学,不取决于科举选拔制度;二是唐人省题诗多不工3)“以诗取士”制度促使唐诗兴盛者,“功夫在场外”:• “以诗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帝王对诗歌的倡扬有关。

      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唐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行卷”• 正缘此,终唐一代,举国士子以攻诗为业,书肆商人以售诗为事,娼楼歌妓以唱诗为荣,市井小民以传诗为乐从这个角度说“以诗取士”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不亦可乎? 唐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第二部分  唐诗的分期唐王朝 290 年,20 位皇帝,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故(武则天篡权、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文学亦随之而变化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的兴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一、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2001 年 简答题)(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 最早给唐诗分期的是南宋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以时而论”,把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根据:严羽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有不同的言语、气象,亦即风格,虽不无例外,但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目的:反映了严羽推崇盛唐、标榜盛唐,处处以盛唐诗歌为法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严羽分期中没有“中唐”概念,而早在《沧浪诗话》问世前一百多年,杨时就提到过“中唐”,而且提出了“元和之诗极盛”的观点。

      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 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是根据“音律之正变”,把唐诗分为三段:唐初、盛唐诗,/ 中唐诗,/ 晚唐诗• “正(音)”即“盛、兴”,“变(音)”即“衰、亡”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 最后完成“四唐分期说”,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是明代的高棅•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依据,结合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和流变情况,对唐诗作了详、略两种分期•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详分:①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②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③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④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⑤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⑥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 由于《唐诗品汇》是分体编次,高棅在对各体的论述品评过程中,又分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等九个品目,以充实四唐分期说• 高棅的分期,鲜明地体现出“伸正绌(chu)变”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李白、杜甫的苦心安排上,更表现在元和诗坛的归属问题上四唐分期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伸正绌变、标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观点,开了明七子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的先河。

      《唐诗品汇》—— (2001 年名词解释)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1 分)2)书中提出“四唐”说1 分)3)分体编排,每体分九等2 分)二、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这些学者抓住“四唐分期说”论人论世,无法统一的矛盾,来反对唐诗分期,特别是藉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做法•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明•王世懋)• “文章关于世运,而有盛必有衰,乃风气使然,非人力所能勉强也明•叶羲昂)• “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迨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明•袁宏道)• “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老师竖儒,递相传述揆厥所由,盖创于宋季之严仪,而成于国初之高棅,承伪踵谬,三百年于此矣清•钱谦益)• “夫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清•黄周星)(2)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现当代学者一般并不反对给唐诗分期不过,现当代学者对唐诗的分期只是取其形式,而不取其藉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立场。

      • “我们分唐诗为四个时期,便是指明唐诗起、盛、变、衰的脉络,只为叙述的清楚计,并不含有何等褒贬深意的胡云翼《唐诗研究》)• “所谓‘盛唐’,应当首先理解为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所谓‘中唐’,也应当理解为唐代史的中期唐诗的时期是依历史时期来区分的,但‘盛唐诗’并 不表示唐诗的全盛时期,‘中唐诗’也不是盛唐诗的衰落现象甚至,我还以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反而应当属于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