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第14章 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ppt
55页第十四章 体育运动中的 品德心理,• 唐征宇• 2016年3月30日,学习目标,• 体育运动中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 体育运动中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 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 体育运动中影响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内外部因素 • 降低运动员和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关键概念,• 道德 • 敌意性攻击 • 工具性攻击 • 果断行为 • 亲社会行为,体育运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时和一些不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能接受下列观点:良好的体育教学与运动竞赛气氛对发展青少年亲社会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中的不道德的行为有悖于体育道德与体育宗旨,对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和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体育运动中的品德心理是体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对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要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懂得在体育运动中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并能自觉、主动地模仿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冲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道德 形成和发展,,,道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为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与运动规则,服从与尊重裁判、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个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受个人的欲望所驱使,经常故意犯规、辱骂斗殴、装假、作弊以及服用违禁药物等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体育运动中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它由道德知识、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能力几个方面组成道德知识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和执行这些准则的认识要在体育运动中使青少年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好坏美丑,从而帮助他们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它是道德知识深化的结果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反复的表扬和批评可以使青少年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道德评价是个体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它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关系极其密切青少年对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的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别人(老师、教练员)的评价影响下形成的,而后才逐渐学会独立地对别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最后才学会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二、体育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三、体育运动中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意志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首先要使他们产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即愿意用体育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并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在行动上实践体育道德准则体育运动中,为激起青少年锻炼意志的愿望,可以做下面一系列的工作:,(1)树立先进榜样:通过介绍、宣扬优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良好意志表现,以激励青少年产生仿效的愿望,使他们了解优秀运动员在向困难做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理解坚强意志的概念2)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当注意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做出短时间的努力到做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道德意志要求3)要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广泛使用多样化的专门练习,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适应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4)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可以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努力进取的精神。
如篮球运动中一定时间内的让分赛、人数不等的比赛、同不同对手的比赛、男女同场比赛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勇敢精神5)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培养青少年使用自我鼓励、自我号召、自我命令、自我说服、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责难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水平四、体育运动中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体育工作者有责任指导青少年掌握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方式他们可以在教学、训练与比赛中对青少年进行常规的遵纪守法教育和讲解各种体育运动规则和比赛纪律,并告诉青少年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所必须做到的行为步骤体育工作者要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重复地模仿别人良好道德行为;另一种是通过有意的练习,与不良的体育道德行为做斗争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体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行为练习及时地给予反馈和做出客观的道德评价,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断地强化体育运动中良好的道德行为;,(2)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对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的道德行为应有一致的评价;(3)奖惩要严明,要足以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真正起到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作用;(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中道德动机的教育,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防止和根除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5)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要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的榜样。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 亲社会行为,,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利他、捐献、安慰、同情、谦让等行为亲社会行为对行为者本身可能并无明显的好处,有时为了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行为者本身的利益要做出一些自我牺牲二)亲社会行为的特征,亲社会行为的特征有:高社会称许性、社交性 、自利性、互惠性、 利他性其中,利他性与社交性是亲社会行为的两个最主要特征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1)道德认知发展的水平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部分,因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对亲社会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与高频率、高质量的亲社会行为相关2)自我概念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为造福他人而做出牺牲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自己利他性的看法把亲社会倾向看作自我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确实具有更强的亲社会倾向3)移情能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大多数的研究显示,个体的移情能力与他们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呈正相关,即个体越具备移情的能力,就越有可能引发助人、抚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移情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动机源,还常常在其它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移情的唤醒效果不同,并进而影响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水平2.外部因素(1)环境因素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到个体的亲社会倾向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规范与人际关系、大众传媒传播的正能量信息等,均有助于青少年体育运动中亲社会行为的倾向的增多2.受助者的特征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倾向相似的人易得到帮助老、弱、病、残、孕、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易得到帮助;而社会形象不佳者,如瘾君子等,则较少引起他人的助人行为3.他人亲社会行为的示范作用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当榜样与观察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时,这种效果更为明显换句话说,当观察者认为榜样是和自身一样的人时(即产生“认同”作用),观察者会激励自己像榜样那样行动除了上述的这些主要因素外,内部因素中还涉及到心境、角色采择能力、年龄、个性、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出生次序、自控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化经历、内化了的价值标准等,外部因素中还涉及到他人的态度、行为对行为者本身的意义和代价等等。
总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不仅单独的因素对亲社会行为能造成影响,而且不同因素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二、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无论是竞技运动、还是群众体育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亲社会行为在竞技运动领域,亲社会行为时常发生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当进攻队员和守门员近距离对垒的时候,如果时机合适,守门员时常会勇敢地扑向进攻队员脚下控制的足球,而当守门员首先控制球后,进攻队员都会为了避免守门员受伤而控制好身体重心、并通过收脚等方式采取避让措施足球比赛争抢激烈,运动员因合理冲撞和合理对抗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避免,但是一旦出现一方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另一方队员就会把球踢出界,让对方获得治疗时间在一些体育社团中,往往有一些热爱体育运动、拥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为其他体育运动爱好者免费提供羽毛球、拳击、瑜伽、拉丁舞、健美、肚皮舞、乒乓球、踏板操、跆拳道等各种运动项目的培训大型比赛的组织筹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仅靠赛事组委会的成员参与组织、运作,而赛事的志愿者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领域的 “志愿者”、“义工”所呈现的行为均属于亲社会行为范畴三、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策略,(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法和榜样教育法1.价值澄清法所谓价值澄清法主要是青少年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与帮助,通过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出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并与他人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发现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2.榜样教育法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父母、体育老师、教练、既是青少年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他们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者因此,父母、体育老师、教练必须时时注意在青少年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对媒体信息、伙伴的选择,以便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总之,青少年通过多次观看他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他们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二)自我概念训练,有研究指出,社会喜好与身体自我呈负相关因此,体育运动中,体育工作者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上,而不是放在身体外貌上三)责任心的培养,社会责任心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动因,因此,通过责任心的培养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因此,体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运动资源,设置责任岗位,及时明确每位青少年的角色,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四)利用行为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规范的内化,亲社会行为是社会规范所要求的行为,遵从社会规范可以获得社会的正面评价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能是因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需要而产生,也可能是外部强化的结果一般而言,规范没有达到内化,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消的情况下,个体的遵从行为就有可能消失通过行为强化的方法有助于青少年内化体育规则以指导自己的体育行为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及与果断行为的区别,(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或侵犯)(aggression)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它包含以下几个涵义:有明确目的;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以外显行为为标志;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包括人与动物);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前者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后者是指攻击者没有愤怒的情绪、但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2.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根据个体的人格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
前者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具有特质性攻击的人,更容易产生状态性攻击性行为借助于人格问卷和有关攻击性问卷能测出这两种攻击性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