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顶山市概况(2011.11.1).doc
3页1 -平顶山市概况平 顶 山 ,位 于 河 南 省 中 部 ,1957 年 建 市 ,因市区建在“山 顶 平坦如削 ”的平 顶山下而得名现 辖 宝 丰 、郏 县 、鲁 山 、叶 县 4 个 县 ,汝 州 、舞 钢 市 2 个 县 级 市 ,新 华 、卫 东 、湛 河 、石 龙 4 个 区 ,总 面 积 7882 平 方 公 里 ,总 人 口 520 万 建市 50 年 来 ,平 顶 山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越来越为中外所瞩目, 是 中 国 优 秀 旅 游 城 市 、国 家 园 林 城 市 、中 国曲 艺 城 和 中 国 书 法 城 ,中 原 城 市 群 九 个 中 心 城 市 之 一 平 顶 山 自 然 环 境 优 越 属 暖 温 带 大 陆 性 季 风 气 候 ,四季 分 明 ,气 候 温 和 ,雨 量 充 沛 ,境 内 有 沙 河 、汝 河 、澧 河 、甘 江 河 等 31 条 河 流 ,白 龟 山 、昭 平 湖 、石 漫 滩 等 175 座 大中 型 水 库 ,适 宜 多 种 农 作 物 和 动 植 物 的 生 长 小 麦 和 烟 叶是 两 大 优 势 作 物 ,其 中 烟 叶 生 产 久 负 盛 名 ,是 全 国 三 大 烟叶 产 区 之 一 。
郏 县 红 牛 是 全 国 八 大 良 种 牛 之 一 ,被 国 家 定为 红 牛 繁 育 和 饲 养 基 地 宝 丰 酒 、汝 瓷 、紫 砂 陶 、鲁 山 绸 、张良姜、猴头、猕猴桃等 名 优 土 特 产 驰 名 中 外 著 名 景 区 有 :集 北 雄 南 秀 为 一 体 的 过 度 带 奇 观 、国 家 5A 级 风 景 旅 游 区——尧 山 ,北 国 小 江 南 、国 家 4A 级 风 景 旅 游 区 ——二 郎山 ,世 界 第 一 大 佛 ——中 原 大 佛 ,亚 洲 最 大 飞 机 储 备 基 地——鲁 山 飞 机 航 展 馆 ,中 原 最 刺 激 的 漂 流 ——尧 山 大 峡 谷漂 流 ,中 原 最 大 的 水 上 乐 园 ——尧 山 森 海 湾 水 上 乐 园 和 绵延 百 里 的 温 泉 带 等 丰 富 的 旅 游 资 源 平 顶 山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大自然对平顶山格外厚爱,地质一半黑一半白,这一黑一白,成为了平顶山的骄傲:分布在市- 2 -区北边的煤,被称为地下一条“乌龙” ,储量 103 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 之称;分布在市区南边的盐,被称为地下一条“白龙” ,储 量 2300 亿吨,居河南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有“中国岩盐之都” 之称。
铁 矿 石 储 量 6.6 亿 吨 ,占 河 南 省 储 量 的 76.3%,是 全 国 十大 优 质 铁 矿 之 一 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这座工业新城的生命之源,发展之本平 顶 山 工 业 基 础 雄 厚 经 过 50 多 年 的 发 展 ,已 形 成以 能 源 和 原 材 料 工 业 为 主 体 ,以 煤 炭 、电 力 、钢 铁 、纺 织 、化 工 、机 电 、建 材 、食 品 等 八 大 工 业 基 地 为 支 撑 的 新 兴 工业 体 系 全 国 百 强 企 业 ——中 平 能 化 集 团 是 国 有 特 大 型 集团 ,拥 有 平 煤 股 份 和 神 马 实 业 两 家 上 市 公 司 ,其 中 平 煤 集团 是 全 国 最 大 的 焦 炭 生 产 基 地 ,是 国 内 品 种 最 全 的 炼 焦 煤和 电 煤 生 产 基 地 ;神 马 集 团 是 全 国 最 大 的 尼 龙 化 工 生 产 基地 ,帘 子 布 和 工 业 丝 规 模 均 居 世 界 第 一 舞 钢 公 司 是 国 家特 宽 特 厚 钢 板 和 特 种 钢 材 生 产 科 研 基 地 ,北 京 2008 奥 运会 主 体 育 场 --鸟 巢 、国 家 游 泳 中 心 --水 立 方 、北 京 国 家 大剧 院 、上 海 东 方 明 珠 电 视 塔 等 标 志 性 建 筑 的 关 键 部 位 用 钢 ,均 产 自 舞 钢 公 司 。
还 有 全 国 五 大 火 力 发 电 厂 、华 中 电 网 骨干 ——姚 孟 电 厂 ,全 国 三 大 高 压 开 关 生 产 商 之 一 、超 高 压及 特 高 压 开 关 重 大 装 备 研 发 制 造 基 地 ——平 高 集 团 ,全 国重 点 支 持 的 十 大 水 泥 集 团 、规 模 最 大 、技 术 装 备 水 平 最 先进 的 铁 路 铸 钢 件 生 产 企 业 ——天 瑞 集 团 、中 国 清 香 型 国 酒——宝 酒 集 团 等 一 大 批 在 全 省 、全 国 乃至世界同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的 知 名 企 业 - 3 -平 顶 山 文 化 底 蕴 深 厚 平 顶 山 市 的 历 史 可 追 溯 到 五 、六 千 年 以 前 ,现 有 原 始 社 会 新 石 器 时 代 裴 李 岗 文 化 、仰 韶文 化 和 龙 山 文 化 遗 址 西周时期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应国,古汉语“应 ”“鹰”通假,因此平顶山又称 鹰城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处,有千手观音证道祖庭——香山寺、 “中原四大名刹”之一 ——风 穴寺和国家重大考古 发现——汝官窑遗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署,绵延 700 余年不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是春 秋 战 国 思 想 家 墨 子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元 结 、宋 代 名 将 牛 皋 、明 代 医 学 家 滑 寿 、清 代 小 说 家 李 绿 园 等 名 家 的 故 里 ,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 获 得 者 崔 琦 先 生 的 家 乡 ,世 界 刘 姓 和 叶 姓 华 人的 祖 地 。
传承文明中沟通未来,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按照“学先 进、比创新、看实效”要求,深入实施“生态 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战略,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彰显“三地 ”优势的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