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ppt

68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7474608
  • 上传时间:2019-10-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MB
  • / 6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规范,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转为城市的过程经济学研究生产活动,认为城市化是地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的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概念,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除包括人口与经济的集中与转换外,城市化更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扩大两方面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综合上述,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二)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1)城市的数目和人口不断的增加的过程,乡村的人口在减少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三)弗里德曼的解释,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1、正统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工业为什么会向城市集中呢? 生产的集聚效应 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 化是工业化的结果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③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发展较缓慢,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城市规模较小,城市间横向联系较弱 中级阶段城市高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尤为迅速 高级阶段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第三产业占主导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大都市区,,工业布局形态,城市布局形态,工业点,城镇,工业区,中小城市,工业枢纽,中心城市,工业地区,工业地带,巨大城市带,,,,,,,,,(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企业对生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三)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产业结构层次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有那些因素吸引他们来到城市?,拉力,有那些因素推动他们离开农村?,推力,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假说,就业机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便捷,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自然灾害,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不发达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 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主导部门) 解释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更有说服力,3、托达罗的模型 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也会向城市流动。

      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产生过度城市化现象4、中国学者的研究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推—拉两种力,是造成乡—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不能解释人口为什么主要向沿海地区的城镇迁移 宁越敏的解释 湖北省农调队课题组的分析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生产,价值与剩余价值,奢侈消费,工资货物,固定资本投资,消费资金,生产性建成环境,生产过程,消费过程,消费性建成环境,科研和技术,生产过程,资本,再生产与剩余资本,资本,资本,,,,,,,,,,,,,,,,,,,,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建成环境,,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 建成环境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政治经济学城市化理论的特点,,(1)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化的物质体现和结果,通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换2)在绝大多数国家,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总是不断上升的;用投资等指标计算,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3)若干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阶段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1. 城市化的动力:,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化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及测度,一、 城市化的类型,二、 城市化的测度,,,4,,,向心型与离心型,1,,,2,,,3,,,5,景观型与职能型,积极型和消极型,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一、城市化的类型,,外延型与飞地型,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一)向心型与离心型——以大城市为中心,,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外延型城市化,(二)外延型与飞地型——按照离心扩散形式,,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三)景观型与职能型,,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四)积极型和消极型,,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据资料显示,在阿根廷等拉美国家,4.98亿总人口中有3.8亿人居住在城市,城镇化高达75%以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是其经济水平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4,失业和从事非正规经济的人约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

      其中超过1/3的人口为贫困户,有相当一部分住在贫民窟中,有约2000万人流浪街头,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拉美病 ”,,Contents,,(五)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2003,,,,农村从事非农业人口数量,1978-1988,1989,1110万,9000万,二、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对城市化进行测度并非易事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主要有两个: 人口比例指标 土地利用状况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为人口比例指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

      50,(一)主要指标法, 人口比例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51,2.土地利用指标 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如农业、草原、山地、森林、海滩等)转变为城市用地(如工厂、商业、住宅、文教等)的比率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随着今后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这个测度指标将会显示出一些新的前景52,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二)复合指标法 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优点: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 缺点:通用性差 所以,复合指标法多半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