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膈俞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oc
3页膈俞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摘 要】目的:探究与分析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34例, 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发作次 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结果:34例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 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弱,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P<0. 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膈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 效果较为突出,治疗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减弱且持续时间缩 短,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关键词】膈俞穴;刺络放血;偏头痛;疗效中医认为偏头痛多与外感或内伤两方面相关,前者多因感受风寒湿热 等有关,后者多与肝脾肾相关[1]目前针灸采用的方法有体针、耳针、 耳穴贴压或三棱针刺法、挑刺疗法、刮瘀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 拔罐疗法等等,而采用刺络拔罐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不仅 具有通经活络、活血祛瘀之功效,而且具有取穴少而精,操作简捷,疗效 可靠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现将笔者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34例,将 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
其中男18例, 女16例,年龄在23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3.3)岁,病程在7个月至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81.1)年1.2治疗方法对34例患者进行双侧膈俞穴刺络拔罐疗法治疗,膈俞穴位于第七胸 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时先按揉刺血部位使局部血管充盈,然后做 常规消毒,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三棱针点刺;然 后用中号火罐拔在刺血部位;最后用消毒脱脂棉按压放血量为自然出血 停止每隔3日进行一次,以3次为一个疗程,一般以2个疗程为一个单 位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判定1.3观察指标观察该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情况其中发作次数评分情况如下:将每月发作在2次以下评为2分; 每月发作3至4次评为4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评为6分其中发作程度 评分情况如下:将发作时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评为2分;将发作时影响了 正常生活工作评为4分;将发作时需要卧床休息评为6分其中持续时间 评分情况如下:将每次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下评为2分;将每次发作时 间在12至48小时之间评为4分;将每次发作时间在48小时以上评为6 分其中头痛伴随症状评分情况如下:将临床症状出现畏声、畏光、恶心、 呕吐中的1项评为1分;将出现其中2项评为3分;将出现其中3项及以 上评为3分。
3讨论偏头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十大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头痛,且常出现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2]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研究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内外血管及神经 递质等变化相关,因此在偏头痛时,血管壁上的5-HT代谢增强使得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强,进一步加重偏头痛而中医认为,偏头痛属“脑风、头 风”范畴,目前针灸采用的方法有体针、耳针、耳穴贴压或三棱针刺法、 挑刺疗法、刮瘀疗法、火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拔罐疗法等等,而采 用刺络拔罐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不仅具有通经活络、活血 祛瘀之功效,而且具有取穴少而精,操作简捷,疗效可靠的特点,患者易 于接受[3]明代杨继洲所编写的《针灸大成》称此法:“乃起死回生妙诀” Mo而随着近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种方法已成为中医治疗临床上 多种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此种方法的作用机理推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的 影响相关[5]在本组病例观察中,笔者采用对我院收治的34例偏头痛患 者行刺络拔罐疗法后,临床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发作程度明显减弱,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伴随症状明显减轻,P<0. 05,具 有统计学意义。
此结果与王菲于2010年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证实了其 临床实用性另外,据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刺络拔罐疗法不仅可治疗偏头 痛,还可治疗包括呼吸系统、内分泌、妇科、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疾病,具 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通讯作者:景宽教授参考文献[1]范国权,黄劲柏.刺血急救治疗急性脑梗塞近期疗效观察[J] .吉林 中医药,2006, 26 (07): 11-12.[2]叶丽萍,郑晓斌,张春婷,宋慧锋.刺血疗法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 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 23 (07): 1332-1333.[3] 王峥,郭泽新,马雯.三棱针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上海 针灸杂志,2002, 21 (03): 11-12.[4] 范郁山,曾绍球,罗燕.刺血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67例的临床观 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 21 (04): 35-36.[5] 王菲,孙海东.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9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 19 (05): 42-43.。
